词条 | 满江红 姜夔 |
释义 | 满江红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鉴赏 这首词的序很长,对前面所讲的音律问题可暂置而不作深究。作者说,他很想将仄韵的《满江红》改为平韵,但久未能成,此词之成,得之于泛巢湖之时,序中讲此事,颇有神话色彩。序中提到,作者在泛舟巢湖时,听到远岸的箫鼓声,问船夫,知道这是居巢(古邑名,《左传》作巢,《史记》始称居巢,在今安徽巢县东北)老百姓为湖神行祝寿礼。作者也为之祷祝,并许“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结果不仅行程得神助而一帆风顺,词也顷刻而成,并抄以绿笺,沉在白浪中,这是绍熙二年(1191)正月最后一天的事。当年六月,又经过圣姥庙,将这首词刻在庙柱之上,结果居巢的老百姓在祭祀湖神时都能唱此。作者又说:当年曹操统兵伐吴,到濡须口(濡须为古水名,源出巢湖,东南流入长江,因为地当江、淮间交通要道,成兵争要地。曹兵侵吴前一年,孙权令人在此筑堡坞以拒之),孙权致信曹操,以“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晓以利害,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奉承语满足曹操的虚荣心,于是曹操借梯下台,撤兵而还。宋龚相《濡须坞》诗:“南北安危限两关,迅流一去几时还。凄凉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鸥自闲。”即用此事。姜夔在词序中说,“春水方生”以令曹军退,当归功于巢湖圣姥,于是合史载的战事及自身体验,写了这首《满江红》。 词一开头,即从“春水方生”着笔。“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这两句展现了很开阔的境界:这位女神与一望无际的绿色波涛共至。“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因为圣姥庙在巢湖北岸,与湖中姥山相对,仙姥从姥山而来,因而隐约见旌旗与乱云俱下。“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仙姥以群龙驾车,龙脖子上套着金制的轭,侍从女子都戴着玉冠。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仙姥降临后,夜深风定,悄无人语,只听得佩玉的声音。上片所写是仙姥降临的场面、气势,下片转写她的神威。“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这位巢湖女神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她奠定了淮西的胜局,阻遏了北兵向江南进发。“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还派遣火神(六丁,道教神名,火神),掌管雷电,守护东关(疑指濡须城)。“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曹操(小字阿瞒)虽是一代英雄,终被女神鼓起的浩荡春水驱走了。“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谁能知道,这样一位驱风赶雷的英雄,她的塑像竟是安置在小红楼上,展现在帘影间! 姜夔讴歌的这位仙姥是怎样的一位女神呢?巢湖神话有这样的传说:巢湖古为巢州,某年巢州陷而为湖,有焦姥母女二人登山避水,母登之山后称姥山,女登之山称孤山。后来,当地百姓建庙以祠,尊焦姥为神,庙始建于唐,称圣姥庙或圣妃庙,与姥山隔湖相峙。晚唐诗人罗隐游此,曾赋《登巢湖圣姥庙》诗:“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为逐朝云来此地,因随暮雨不归天。眉分初月湖中鉴,香散余风竹上烟。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最初登山避水的焦姥,在罗隐笔下一变为花容月貌的仙女,为什么到姜夔词中竟成为无敌的复仇女神、胜利女神呢?应该说,作者写此词非仅祭神,而是有曲折反映现实的企图。既然当年仙姥能驱春水而“走曹瞒”,金兵南侵时又岂无巾帼英雄击败顽敌?建炎二年(1128)秋,金兵分三路攻宋,金兀术所统领的一路下徐州、陷扬州,渡江而克建康、破杭州,但建炎四年(1130)春北返时,就在黄天荡遭韩世忠军截击,被困四十八天,在这一战斗中擂鼓督战的梁红玉,可谓战功赫赫,她难道不是现实中的巢湖仙姥吗?作者面对着“小红楼、帘影间”的神像,定然感慨良多,他多么希望仙姥能重新呼唤风雷,造就“奠淮右,阻江南”的抗敌局势啊! 《满江红》原用仄韵(且多入声),声情激越,姜夔改为平韵,则一变为舒缓昂扬,确为一个创造,声情、文情可谓高度统一。此词与作者常见的高旷清劲之作不同,气象开阔,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和色彩,节奏快捷,对仗工稳,设色明丽,确是姜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