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满江红 辛弃疾
释义

满江红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鉴赏

淳熙五年(1178)春,辛弃疾由南昌调往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大理少卿。同年秋天,又被派到武昌为湖北转运副使。赴任途中,他曾在扬州会晤杨济翁和周显先,并且写词互相唱和。离开扬州后,作者又在船上写成此阕,寄给杨、周二位友人。

自淳熙三年(1176)以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辛弃疾先后五次调任,来去匆匆,很难有所建树,内心十分苦闷。这首词即景生情,抒发了不能久任、壮志未酬的忧愤。上片感叹人到中年,岁月蹉跎,倦于宦游,不如归卧溪山。开头四句,叙述江行所见。词人伫立船头,两岸的青山和小溪不断从眼前掠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儿的山山水水,好像从前都在哪里见过似的。啊,记起来了,我曾在梦中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里既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且以往事为梦境,寄托了无限的惆怅。“佳处”两句,承上启下,表明自己已经厌倦官场生活。大意是说,我真应该拄着手杖到那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玩游玩,这一生还能消耗几双登山的木屐呢?由于作者的抱负不得施展,因而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这两句说他想去游山玩水,实际是一种牢骚。“笑尘劳”三句,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虽然风尘劳碌,东奔西走,但一事无成,虚度岁月,如今年近四十,依然飘泊他乡,长期在外做客。这也是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语。

下片缅怀古代英雄,抒发自己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愤懑之情。“吴楚地”四句,照应上片起处,由舟中所见壮阔景象,而联想起三国时代的孙权。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向往,曾多次在词中称赞过他。此次作者由杭州去武昌赴任,所经之地都是当年东吴的领土,所以自然想到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英雄事,曹刘敌”,词中没有点明孙权,而是以他的对立面作为反衬,意思是很明白的。辛弃疾称赞孙权继承父兄遗业,敢于与强敌曹操、刘备争雄,建立了不朽的业绩。这仅仅是怀古吗?当然不是,而是通过怀古表达他对南宋朝廷的屈辱投降政策的不满。接着两句笔势一转,从遐想中又回到现实:“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词人站在船上,溯流西行,纵目四望,搜寻遗踪,一无所得,不禁发出了深深的慨叹:昔日的英雄和他们的业绩,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被吹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这里既流露出某种虚无思想,同时也潜藏着向往英雄、思念英主而不可求的遗憾心情。“楼观”两句,直抒胸臆,写出心中的愤恨和不平。作者以工整的对偶句概括了南渡以来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吐露出抗金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忧虑和郁闷。这里的“楼观”是比喻,以建筑楼台亭阁泛指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事业,同时也是化用苏轼“楼成君已去,人事因多乖”诗意。这两句大意是说:楼阁刚刚建成,主人已经被迫离去;抗战的旗帜还没卷起,北伐尚未成功,我的鬓发却早已花白。如果说上句比较含蓄,那么下句就十分率直了。这不仅仅是感叹个人年华虚度,更主要的是对南宋统治集团扼杀抗金人才的斥责。最后两句以低沉的情调结束全篇:可叹人世间的悲哀与欢乐,总是循环交替,现在和从前都是如此。作者这种人生哀乐循环的思想,说明他还没认识到产生这一时代悲剧的根源,也反映了他对南宋黑暗的政治现实失去了信心,只好用宿命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

南宋当权者对抗金战士一贯采取不信任政策,经常频繁调动他们的任职,使其不能有所作为。早在绍兴末年,诗人尤袤就曾赋诗对此表示不满:“维扬五易帅,山阳四易守。……彼席不得温,设施亦何有?”(转引自《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九)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也曾建议孝宗对主战派要“信之专”“任之笃”,不应“轻移遽迁”。可是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因为这条扼杀人才的组织路线,是服从南宋统治集团投降主义的政治路线的。辛弃疾自淳熙元年(1174)离滁州任,至本年调任湖北转运副使,四年多内先后担任过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知府、隆兴知府、大理少卿等职,每任平均半年左右。这种走马灯似的调转,如何能有所建树呢?本词“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慨叹,就是针对这一现实的,既概括了作者近几年间政治上的遭遇,也唱出了许多与他经历相似的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可见其主题思想具有相当的深度。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