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高阳台 周密
释义

高阳台

寄越中诸友

周密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鉴赏

本篇作于宋亡之后。“越中诸友”,指居住在浙江绍兴的词友王沂孙、唐珏、王易简等人(本篇王沂孙有和作)。词中,作者描绘了故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对故友的强烈思念和对年华消逝的无可奈何的喟叹,最后又委婉地表示盼望故友到杭州来共倾心曲。上片,“小雨分江”三句,点出地点、季节、气候。词人伫立江边,细雨蒙蒙,隔断了视线;冬末春初,残存的寒气弥漫着江边;芦苇长出了新芽,露出初春的生意。以上是从远眺写到近见。接着,词人又转过身去,遥望故都:“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天晴之后,大雪覆盖着杳无人烟的空城,词人不禁在想:旧时的燕子重新归来,能在谁家找到旧巢呢?前一句同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和该词小序有关部分的描绘十分相像,显然是受到白石的影响;后一句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诗写当年煊赫一时的高门大族,如今已荡然无存,只见到处都是普通的百姓房舍。词人借用此意,翻进一层,说归来的燕子不仅看不到当年的帝苑宫殿,就连百姓房舍也遭兵燹平毁,难以寻找营巢之处了。“梦魂”二句,元陆辅之说它是“警句”(《词旨》),清人也说它“语意精警,未经人道”(《冰簃词话》)。面对荆棘铜驼的故都,词人有多少感慨想要倾诉!他盼望自己的梦魂能够跨山越水,飞到越中,与故友一晤,但又担心梦轻愁重,不能如愿。“感流年”三句,再由回望空城时引发的遐想感叹光阴的不断消逝。“夜汐”,指钱塘江的落潮。“冷照”,指月亮。词人此际似乎想起了孔子曾经这样站在水边,望着滔滔流去的河水时,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意谓日复一日,自然界的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交互变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已经老去,而故人仍然难以见面。这种弦外之音,到了下片,乃愈显明朗。

词的下片是上片的叠现和深入。“萋萋望极王孙草”三句,呼应此词发端三句,再次由遐想感叹落笔眼前,写自己站在水边,辨认行舟,期待幻想故人到来。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个游不归的“王孙”,当然是指那些远居越中,很久没有相会的“越中诸友”;但下文中作者写自己“笑倦游、犹是天涯”,可见这个客居杭州的白头遗民,何尝不是飘零未归的“王孙”!客中思人,此情更觉难堪。“云中江树”,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成句,极写盼望故人翩然重来的深情。“鸥外春沙”,也是作者极目所至,形容期待、怀想之殷切。“白发青山”两句,是上片“感流年”的进一步描写。群山仍青,而人发已白,此情亦犹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之“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归鸿自趁潮回去”三句,说的是眼中所见的鸿雁尚且能够随着潮水归去,而自己虽已倦于游宦(指不肯仕元),但杭州毕竟不是故乡,仍然不免有天涯飘零之感。“笑”,在这里并不是喜笑,而只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最后,作者巧妙地写道:“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表面上是在问春天,是先绿垂杨呢,还是先放梅花?实际上却含有与春天商榷的意味。大自然的顺序,当然是梅花先开,杨柳后绿;但作者却希望能先绿垂柳,后开梅花。古人有垂杨管别离、梅花寄相思的风俗。离别之际,折柳以示依依惜别之情。折梅寄相思,起于三国时代的陆凯,他曾经寄梅给远方的朋友范晔,并写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是想说:希望春来之际,越中诸友能够来杭,畅叙情怀,不要让自己苦苦思念。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越中诸友久盼不来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孤独寂寞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放在宗庙不保、有家归不得的背景下来抒写的,因此这首词与其他怀人一类的词作相比,就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清人《冰簃词话》说:“《一萼红》、《高阳台》(指本篇),皆草窗词之沉雄悲壮、声情激越者。”多少窥见到了此词的真正内蕴。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