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裳裳者华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裳裳者华
注释 〔1〕裳裳:犹“尚尚”,花盛开的样子。华:古“花”字。 〔2〕湑(xǔ):茂盛的样子。 〔3〕觏(gòu):遇见。之:指示代词,这。子:男子。 〔4〕写(xiè):古“泻”字,倾倒。 〔5〕誉:通“豫”,乐也,安也。誉处:安处也(依王先谦说)。 〔6〕芸:读如纷纭之纭,盛也。 〔7〕章:指文化修养,举动气度。 〔8〕庆:福。 〔9〕骆:黑鬃的白马。 〔10〕辔:缰绳。沃若:柔软的样子。 〔11〕君子:指“之子”。宜:适合。 〔12〕似:《毛传》解释为“嗣”,继承。朱熹《诗集传》谓“维其有之于内,是以形之于外者,无不似其所有也”。此从朱熹说。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或以为是前篇的互相赠答,即周天子赞美诸侯之词;或以为是某人受到一个贵族的扶持,唱了这首歌来颂扬他;或以为是情诗,写一女子爱慕某个青年人,等等。其实,种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依据,无非是“以意逆志”。古人云:“诗无达诂。”对这几种解释,你不妨自己去选择判断,所谓“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但是,这些不同的解释,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有其同构或类似的情感基础,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赞美。而且,全诗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抒发诗人自身情感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塑造了一个德才兼备的贵族青年(“之子”)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个艺术形象才体现了“我”或信任寄托,或感激祝福,或爱慕倾心的感情。因此,与其拘泥地说这首诗是赞美诸侯,或感激恩人,或表达爱情,不如在某种层次上找到这些人情关系的相通之处,把这首诗看作是对美的人或美的事的企慕、赞美。 全诗四章,每章六句。第一章“我觏之子,我心写兮”,这是全诗抒情拟物的逻辑起点,一切美誉都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并非应酬或吹捧。第二章写“之子”很有文化修养,见于升降进退之容,“彼都人士”“出言有章”,无愧于颂扬祝福。第三章写“之子”擅长驾御,即不但能文,亦且能武。“六辔沃若”,娴熟的技巧和爱慕之情通过一个细节特写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后者使人想起北朝乐府《折杨柳枝歌》“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甚至陶渊明《闲情赋》中那一连串令人荡魄的倾述“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等等。 一、二、三章都用“兴”的手法领起,但“兴”中有比。从“裳裳者华”的茂盛枝叶,到鲜艳、繁茂的花朵,对“之子”的形象显然具有某种比拟性和烘托作用。第四章则转而用赋直接描写,“左之左之”,“右之右之”,诗人用极朴素的语言铺叙,反而更增添了感人的效果。“之子”御术的高超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无往而不胜。“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这是为历代人们广为引用的名言,左右皆宜,表里相称,有其内则必形之于外。这个富于哲理意味的结尾,使“之子”的驾驭之术获得了某种象征意义,诗的境界由此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耐人寻味。 就内容看,诗的第四章可以同第三章合而为一。现在分作两章写,是为了照顾全诗的和谐整齐,但改而运用“赋”的手法,把两章紧凑地衔接了起来,使我们能一口气诵读下去。倘使再用“兴”的手法来写这一相同的内容,不仅重复累赘,诗的气韵和情感逻辑也被打断了。这是作者技巧的高明之处。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层次是很清晰的。“之子”的形象,随着全诗乐章的展开而逐渐鲜明、丰满、完美;诗人的感情则“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使赞美的主体和赞美的对象得到了有机和谐的艺术统一。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小雅》婉娈”。“婉娈”者美好而亲爱也。《裳裳者华》庶几当之矣。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