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公刘 诗经
释义

公刘

《诗经·大雅》

笃公刘〔1〕,匪居匪康〔2〕。迺埸迺疆〔3〕,迺积迺仓〔4〕,迺裹餱粮〔5〕,于橐于囊〔6〕,思辑用光〔7〕。弓矢斯张〔8〕,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笃公刘,于胥斯原〔9〕,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无永叹。陟则在〔10〕,复降在原。何以舟之〔11〕?维玉及瑶,鞞琫容刀〔12〕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13〕,迺陟南冈,乃觏于京〔14〕。京师之野,于时处处〔15〕,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笃公刘,于京斯依〔16〕。跄跄济济,俾筵俾几〔17〕。既登乃依,乃造其曹〔18〕。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19〕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冈〔20〕,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21〕,度其隰原,彻田为粮〔22〕,度其夕阳〔23〕,豳居允荒〔24〕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25〕。止基迺理〔26〕,爰众爰有。夹其皇涧〔27〕,遡其过涧〔28〕。止旅迺密〔29〕,芮鞫之即〔30〕

注释

〔1〕笃:忠实厚道。公刘:后稷三世孙,“公”是称号,“刘”是名。

〔2〕匪:同“非”,不能,不敢。居、康:安居。

〔3〕迺:于是。埸(yì):田地的小界(田埂)。疆:田地的大界。埸、疆在这里均作动词用。

〔4〕积:露天堆积粮食处,又叫庾。仓:粮仓,有屋曰仓。积、仓在这里均作动词用。

〔5〕餱粮:干粮。

〔6〕橐:没有底的粮袋,盛物时结两端;一说为小袋。囊:有底的粮袋,盛物时结一端;一说为大袋。

〔7〕思:语助词,放在形容词前。辑:和睦。用:以。光:光大,光荣。

〔8〕斯:于是。

〔9〕于:乃。胥:相,察看。斯原:指豳地原野。

〔10〕(yǎn):小山。

〔11〕舟:借为“周”,环绕,佩带。

〔12〕鞞(bǐ):刀鞘。琫(běnɡ):刀鞘口部的玉质装饰。容刀:佩刀。

〔13〕溥原:广阔的原野。

〔14〕觏:见到。京:高大的山丘。

〔15〕时:同“是”。处处:安居。

〔16〕依:安居。

〔17〕俾:使。筵:竹席,这里用作动词。

〔18〕造:告祭。曹:通“”,祭猪神。

〔19〕宗:大宗,族长。此处谓使公刘做大家的国君和族长。

〔20〕景:同“影”,此指测日影以定方位。冈:指登高远望。

〔21〕单:通“禅”,更番轮换。三单:指对军队分三批轮换防守和垦田。

〔22〕彻田:治理田亩。

〔23〕夕阳:指山丘的西边。

〔24〕豳居:豳地的居处。允:确实。荒:大。

〔25〕厉:“砺”之本字,一种粗硬的磨石。锻:通“碫”,质地坚硬的一种钻石。

〔26〕止基:居处的基址。

〔27〕皇涧:豳地涧名。此句谓人们居住在皇涧两岸。

〔28〕遡:向,面对。过涧:豳地涧名。

〔29〕止:居。旅:寄居。密:众多。

〔30〕芮(ruì):水名。鞫(jū):水边向外凸出处。即:就,居住。此句谓迁来的人愈来愈多,公刘使他们到芮水边居住。

鉴赏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史诗。这些史诗以古老的传说,传说着本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一直被西方人奉为圭臬,是人们认识西方上古史的窗口。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没有形成一部规模宏大的民族史诗供后人赏阅。但是,在《诗经》中却保存了一部分记载周部族发展的诗篇,其中关于周人祖先开国创业的英雄业绩,记载得最为完整,并且都保存在《诗经·大雅》中。《公刘》就是这些史诗中的第二篇。

据说周人原先在后稷的领导下,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境内),到了公刘时代,因受夏桀的侵扰,周人被迫渡渭水北迁豳地(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这就是《史记·刘敬列传》中所说的“公刘避桀居豳”。到了豳地后,情况怎样呢?《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可以推测,《公刘》一诗就是《史记》这些记载的张本,而司马迁的取材大概也是从《诗经》中来。

全诗共有六章。第一章,写公刘率领族人经过策划、准备后,开始由邰迁豳。第二章,写公刘到豳地后察看地形。第三章,写公刘确定都邑,族人欢洽。第四章,写周人定居后的宴饮之乐。第五章,写公刘进一步相地之宜,整训军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第六章,写人口日繁,公刘率众扩建宫室馆舍。整个诗篇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完整地勾勒出了周民族由邰到豳的迁徙过程。

但是,所有这些过程的呈现,又是围绕着对事件的核心人物公刘形象的塑造而展开的。诗篇开章就深情地赞叹到:“笃公刘”——多么诚实厚道的公刘呀!这就为整个事件的发展、为公刘形象的塑造,定下了饱蘸激情的基调。诗人为什么要这般深情地赞美公刘呢?在部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公刘“匪居匪康”,食不甘味,在思考着部族的出路。为了避免部族蒙受生灵涂炭的灾难,他做出了迁徙的决定。历史上,商部族的盘庚曾有过迁殷的举动,但是阻力相当大。而公刘率领的周部族的迁徙,却较顺利,原因就在于周部族的人们在公刘率领下,“思辑用光”,光大后稷创立下来的基业。我们看到,氏族祖先的亡灵在这里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从迁徙前的粮食准备和迁徙途中的“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看,公刘为这次迁徙作了长期而又周密的谋划,显示了他的富有远见卓识的部族首领的才能。当部族顺利到达了“既庶既繁”的豳地后,部族生存的希望之火在这里又重新燃起。于是,在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到处留下了公刘奔波的身影。他,上山冈,下平原;定京师,察水源;开垦土地,测量隰原;测日影之长短,观山丘之阴阳……全诗通过这种“剪影”的方式,为我们烘托出一个为了部族的利益而身先士卒、事事躬亲的部族首领的形象。这种忧人民之所忧(“匪居匪康”)、乐人民之所乐(“既顺迺宣,而无永叹”)的首领,理应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全诗反复咏唱着“笃公刘”的主旋律。诗篇在着力追踪公刘的身影时,在中途又宕开一笔,采用了一组特写镜头:“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这一笔,点染华贵,看似无关宏旨,实际上是公刘马上马下、会生产、能打仗的部落首领生活的艺术体现,是诗人对公刘精干威武形象的美的欣赏。这种采用多方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表现了我国英雄史诗出手不凡的内在功力,于后叙事诗的发展裨益无穷。

全诗诗中有画,画面清晰逼真。“迺裹餱粮,于橐于囊”、“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这是一幅生动的部族迁徙图,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周人装满干粮、持着弓矢干戈跟随公刘迁徙的壮观场面。“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这是安居和寄居的人们三三两两、欢歌笑语的嬉戏场面,描摹得绘声绘色,如在眼前。“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这是一幅群饮图。用大瓢酌酒,既表现出了周人艰难创业的朴实风貌,又给人以豪爽痛快之感。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诗尾出现的一幅画面:“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迺密,芮鞫之即。”在绿水莹莹、流水潺潺的豳地沃野上,周人新居傍山依水,点缀其间,同“京师”遥遥相对,其盎盎生机呼之欲出。全诗用这幅“新居如画”的画面打住,独具匠心,向人们昭示了周部族“国势之大,日进无疆”(方玉润《诗经原始》)的美妙前景,也形象地说明了“周道之兴自此始”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诗在展现这几幅画面时,有些地方采用了同质异构的手法。例如,同是写周人的居住情况,写京师与写四野就截然不同。写京师刚刚确定,偏重于人物语言的渲染:“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最后一章写扩建后的四野民宅,则偏重于对地理位置的刻画。这样,不仅告诉我们周人居住地在“允荒”扩大、人口富庶,在行文上又避免了雷同。

全诗在用语上十分简练。“君之宗之”、“其军三单”,简短的话语,却向我们透露了两个重大信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权和家族组织结合一体的宗法制已经诞生;寓兵于农的耕作方式已经出现。这样运笔,使全诗风格显得古朴而又风雅,语言简练而意蕴深邃。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