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何草不黄 诗经
释义

雅·小雅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

哪有草儿不枯黄?

何日不行?

哪有一天不奔忙?

何人不将?〔1〕

哪个人啊不出征?

经营四方。

往来经营奔四方。


何草不玄?〔2〕

哪有草儿不腐烂?

何人不矜?〔3〕

哪个不是单身汉?

哀我征夫,

可怜我们出征人,

独为匪民?〔4〕

为啥不被当人看?


匪兕匪虎,〔5〕

瞧那野牛和老虎,

率彼旷野。〔6〕

嬉戏旷野相奔逐。

哀我征夫,

可怜我们出征人,

朝夕不暇!

整天劳累受辛苦!


有芃者孤,〔7〕

狐狸尾巴毛蓬松,

率彼幽草。

歇在路边深草丛。

有栈之车,〔8〕

高高役车征夫挽,

行彼周道!〔9〕

走在漫长大道中!

注释

〔1〕行(háng)、将:指出征。

〔2〕玄:赤黑色,百草由枯而烂的颜色。

〔3〕矜(guān):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4〕匪民:非人。

〔5〕兕(sì):野牛。

〔6〕率:循,沿着。

〔7〕芃(péng):兽毛蓬松的样子。

〔8〕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9〕周道:大路。

鉴赏

这是《诗经·小雅》的最后一首,相传为周幽王的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当时,王室衰微,四郊多垒,战乱频仍,人民普遍被强迫从军,深受战争灾难之苦,这一首诗正是当时真实情形的生动写照。

全诗以一个兵士的口气,满腔悲愤地倾诉出苦于争战的愁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反映出渴望和平的心愿。首章以草枯起兴喻征人劳瘁,诉说了“万民无不从役,无一人可以幸免”的悲惨现实,道出了兵士一年四季到处奔走、经常转徙流离的苦痛。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秋风肃杀,百草萎黄,狼烟四起,兵荒马乱,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一下子清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这就为以下各章兵士的自我悲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深化了本诗的主题:它绝不是个别人的自怨自叹,而是整个社会的齐声呼喊。秋风凄紧之际,正是征人思家之时,因此第二章紧接着就诉说了抛妻别子、形同鳏夫的内心悲苦,这里既有兵士的涕泗,更有天下妻子儿女的无尽的泪水,一片凄凉悲怆之情,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的悲声,令人心酸。第三章承归家不得而来,深感没有自由之苦,发出了人不如兽的慨叹。最后一章,进一步诉说了自己的劳困不息,用“行彼周道”与第一章的“经营四方”相呼应,一气流转、首尾贯通,结构十分流畅而谨严。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正与兵士的心情相一致。可以想见,在常年征战中,兵士饱尝了多少人间辛酸,内心蕴蓄着多么深沉的痛苦,如今一旦倾诉出来,怎能不像江河之水一样,不可遏止地奔泻而下!全诗章章紧扣,层层深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兵士倾吐苦水时的急切心情,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得充分而又深刻。

此诗在比兴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各章开头以枯草或野兽来起兴,很符合战场环境。枯黄、腐烂的野草,自由出没的野牛、老虎,安然歇息的狐狸,都是战后旷野中常见之物,写入诗中,十分自然贴切。从这些事物中,人们好像亲眼看到了景象的荒凉、凄惨,以及战争的酷烈和人民灾难的深重。同时,作者把比和兴密切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更显得寓意深刻,富有情趣。前两章是正比,即以枯黄的野草比喻兵士的疲惫不堪、精神委顿,以腐烂的野草比喻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引起思家之念,并且,也兼有人如草芥之叹。后两章变换手法,改为反比,即以自由出入的野牛、老虎,反比兵士陷入军营的缧绁之中,丧失了人生的自由;安然歇息在草丛中的狐狸,反比兵士为战争所驱使,不得不到处忙碌奔波的痛苦。这样,人不如兽之叹,就跃然而出,使得全诗更富有悲剧气氛。本诗篇幅不长,而作者却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在有限的文字中容纳了极为丰富的内容,颇具匠心。

全诗文字洗练,语言干净利索,读来铿锵有力。特别是第一、二两章总共八句,却有六个反问句,其中第一章一开始就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十分生动地表达了兵士质问的语气和愤激的心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内心的极端痛苦和对战乱的强烈憎恶。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此属于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一类作品。”周室将亡,不可救矣,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盖有深意存焉。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