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赠燕 张潮
释义

南【商调·黄莺儿】

赠花间四友·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1〕。珠帘半缄,乌衣半掺〔2〕,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释

〔1〕 花口:指初开的花,摹花开时如口张开状。唐白居易《酬南洛阳早春见赠》:“寒缒柳腰收未得,暖熏花口噤初开。”

〔2〕 半掺:指寥落之状。“掺”指众多的样子。

鉴赏

燕子体形灵巧,颜色鲜明,叫声似儿语呢喃,娇恰动听,且入屋筑巢,春来秋去,与人们对时令的敏感、对离合的悲欢极易产生联系,故而早在《诗经》中就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描写。然自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怀古诗问世后,燕子又成为感叹兴亡的象征物。这首小令在寓意上与刘作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感慨盛衰兴亡,曲中也蹈袭了刘诗的名句,但是突破了“燕雁无心”“残柳参差舞”(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的意境,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燕子作为慨叹的主人公,从其呢喃中,悲叹“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即将“无可奈何花落去”(宋晏殊《浣溪沙》)的衰而未亡的凄凉境地。此曲的新鲜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以拟人化的手法突出燕子的形象。曲中燕子成为中心形象。首四句写燕子衔花修补花口。衔泥筑巢本是燕子本性,但曲中燕子衔归的并非淤泥,而是落花,且作者以“意难堪”形容之。为什么燕子不衔泥而“着意衔”落花,原来它不仅痛惜鲜花寥落,更主要的目的是修补绘于雕梁画栋上已经斑驳的花朵。这里融化了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却把燕子幻化成了一只具有人情味的精灵,成为感叹衰败的主角。既然“无心”的燕子都如此,那更敏感的人则情何以堪?这自不待言。其二,与《乌衣巷》不同,此曲背景选取了半衰败的抒情场景。虽半卷的珠帘依然,乌衣巷还残留一半的繁华,但毕竟夕阳西下,颓势难以挽回。即使再难以释怀,燕子也终归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遗憾之情怎能一个“消”了得。此曲的前四句表现了对衰败的痛惜之情,中间四句则表现了对命运的遗憾之情。最后四句则通过燕语呢喃,把这两种情感再一次进行渲染。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它们窃窃私语什么?是感叹春光流逝,还是盛衰无常,抑或朝代更替?也许都是,但这恐怕只有年老的和尚才能知道。因为这些目睹了世事沧桑的老者认为四大皆空,任云卷云舒,充分懂得人世无常的哲理,也只有置身世外的高人才能深味燕子所寄托的深意。

古来咏燕之作,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旨在借题发挥,抒写自己的情感,此曲也不例外。身处盛世的张潮选择燕子为题,以盛衰为旨,且有意把背景裁取为画栋斑驳、“珠帘半缄,乌衣半掺”的即将走向衰败的境地,应该说是有深意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