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一诗 应璩 |
释义 | 百一诗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 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 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 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鉴赏 应璩,字休琏,是著名文学家应瑒之弟,青少年时期深受文学熏陶,后在曹魏政权任过侍郎、常侍、侍中,并曾任大将军曹爽的长史。《百一诗》是他的名作。为什么诗题叫“百一”呢?有人说是原诗有一百多篇,有人说是以一百字为一篇,也有人说是含有“百虑岂无一失”之意。就原诗看,似乎在于“自警”,或亦以之进行讽喻。作品开始的“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两句,用了《论语》中的“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典故,说明每个人应当及早谨言慎行,避免陷于污浊境地。接着用“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二句,点出全篇主旨,认为具有崇高的名誉地位,而不是出于素有威望的人,就容易受侵侮和诽谤,不可不更加谦虚谨慎,远离“下流”,否则将会受到更大的侵侮和诽谤。这四句看来不相关联,而内部逻辑却联系得十分紧密。以下,诗人提出了自己的一次经验和体会,以表明“名高”之后,容易受到“侵诬”的事实。他娓娓叙述:“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意思是上次罢官之后,有人来我家访问,我没有什么东西招待他,只好请他喝点醴酒(淡酒),吃点枯鱼(干鱼)。这四句点出了自己罢官之后,生活并不富裕,客人来访,只能用醴酒和枯鱼招待他。写的有时间(罢官之后)、有地点(乡间住处)、有人物(主、客)、有细节(酌醴焚枯鱼)。而“酌醴焚枯鱼”的描绘,显示了村居风味,饶有情趣。接着,写客人的诘难,“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真像连珠炮一样轰击着诗人。“承明庐”,是汉魏时承明殿旁边侍臣值宿之所。诗人历仕侍郎、常侍、侍中等职,都是当时相当显赫的官职,有资格在承明殿值宿,所以叫“三入承明庐”。接着用《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典故,指自己卜居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是说箱子里没可以治国安邦的著作。这段质问,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质问诗人有什么“功德”而连续三任显官?第二层,质问诗人罢官后,凭什么住在仁人智者居住的山清水秀之处?第三层,质问诗人没有写出可以“经国”的文章,凭什么号称有“才”、有“学”,常常被人赞叹、夸奖?这些质问也许不是事实,而出于诗人的假设,目的在于说明“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的道理。最后,诗人自己表态,写出了“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四句。“避席”,是离开座位长跪。“宋人”“周客”为先秦寓言中人物。寓言说宋国一个愚人,得到一颗燕石,以为至宝,珍藏在家。周客前来看宝,宋人慎重地出示宝物,经周客鉴定,不是宝物,遭到周客嘲笑。“靡所如”,即无所往,与无地自容的意思一样。诗人写自己谦恭地完全赞同客人的诘难,承认自己的确无德无才,就像宋人遇见周客一样,底细被揭穿了,惭愧得无地自容。“避席跪自陈”五字,刻画出诗人自己的谦恭举动。“贱子实空虚”三句,表示自己像宋人遇周客一样惭愧。谦虚谨慎的态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地表明了诗人自己就是这样远离“下流”的,不言而喻地点出了全诗主旨,既可以自警,又可以讽喻他人,具有教育意义。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