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拟苏李(诗三首) 无名氏 |
释义 | 拟苏李(诗三首) 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 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 晨风鸣北林,熠燿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玄鸟夜过庭,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连翩游客子,干冬服凉衣。 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饥。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忧心常惨戚,晨风为我悲。 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 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 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鉴赏 就表层意义而言,这三首抒发的是漂泊者的归思旅愁,但是透过作者朴质的抒叙和象征的暗示,却总使人既模糊又具体地感悟到,在浓厚的悲怆与孤独感的重压之下,还别有一种表现于深刻内心冲突中的更为深沉的灵魂运动,潜蕴着人在困境中对于生命价值的渴求。一经有此感悟,就可能体会到,前人把这几首诗分别托诸苏武、李陵,也未尝不是事出有因,不无道理,因为诗中的深层底蕴,同李陵之大节有亏而又胸怀汉室的内心矛盾,同苏武之出使被囚、持节牧羊的痛苦心境,都是十分相似的。因此,这些诗虽然并非苏李手笔,但是假托苏李却对欣赏者起到了审美的导向作用,使读者尽可以把它们想象为同苏李遭际相近、精神暗通的,如流人逐客、仕路蹭蹬、困厄失志者流抒写的悲思,并从这样的角度去寻味其意蕴,获取欣赏的满足。 第一首,抒写思归不得的忧郁,而通体出之以象征。诗中“似苍鹰”的鸟与“不可乘”的驽马,都是象征物;前者迅捷自由,后者无力而无用,二者的材力、作用之悬差,如天壤之隔。它们与抒情主体的关系,仿佛一则寓言,不过其隐义层面并非道德箴戒等理念,而是主体之外在的境遇和内在心境的象征。自由的飞鸟不肯为诗人捎一封“以遗心蕴蒸”的信,诗人欲从鸟远逝,却只有驽马而无力实现;他的内心“蕴蒸”无从宣泄,思欲纵驰而无凭借,精神、行动均无自由。从“欲寄一言去”希图借文字与对方情感相通,到“意欲从鸟逝”以求形迹相亲的意念转换,是“以遗心蕴蒸”这一希望的挣扎。从“鸟辞路悠长”到“驽马不可乘”,则是这一希望的一再落空,直至跌落到几近于绝望的境地。随着希望与失望的如此起伏推进,表现了抒情主体无依无援、孤独落寞的困境和思欲奋飞而无力的痛苦心境。就主体的心理而言,这里表层思维的流程是:“欲寄一言去”——“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一个意念接着一个意念,连贯而下,前者引发后者,层层递进地达到痛苦心情的顶点。可是,如果求之于心理活动的最深层,这个流程的序列和方向恰好是倒过来的,前者其实是因后者而引发的。如果自身有追踪飞鸟而奔驰的条件和自由,又何必托飞鸟寄言?正因为先已心存“驽马不可乘”的意识,才有“欲寄一言去”之想,及至连这一愿望也无人肯助其实现,反而更激起了与所思念者会面的渴望,才又更为沉重有力地触发了本已深潜内心的对于自身无力的悲哀。心理过程的表层与深层恰是一个双向的循环运动。这一循环往复,不仅充分显现感情的强度,而且寓有深沉的意蕴。抒情主体渴望归去与所向往的对象相见之事实上的不可能,其本因在于自身的无力,因此,“心蕴蒸”中郁结最深、力求宣泄的,正是意识到自身无力主宰命运,失却自由,不能实现生命价值的痛苦。那匹无价值的驽马,也就是诗人心目中的自己。 第二首,写欲归而彷徨的困恼。开头两句本于《诗经·晨风》之“ 第三首,抒叙无寄托、无归宿的漂泊之苦。这首诗,多用赋体,无须像前两首那样较多地求诸隐义层面或引申层面。但是,在看似显豁的直白中,却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贯通着各个具体的痛苦感受;虽然径情直遂,却意蕴深郁,不失蕴藉之美。抒情主体漂泊无依,遍历饥寒,忧心惨戚。尤其令他惶恐的是“盛年行已衰”,生命在时光的流逝中销蚀。在这灵与肉的双重痛苦中,肉体的痛楚被叙述得相当充分,可是,对这首诗起着控摄作用的灵魂却是用字不多的“盛年行已衰”的感喟。诗人自怜、自惜,留恋人生,并非仅是求生的本能,而是由于“依依恋明世”。爱惜年华联系着眷恋明世,显现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古代,清平之世被士人视为最能也最应当施展才干的环境。天下有道则仕,自春秋以来便已逐渐成为士人的普遍心理。这里的抒情主体,生逢明世,本应有所作为成就功名,得享荣华,可是看来他却一无所成,眼看着“盛年行已衰”,仍旧无所依归,大好时光里的大好年华反而被饥寒冻馁消磨殆尽。这样的境遇,自然会使他悲怆不能自释。由此可以体味,诗人的悲哀,既来自渴望参与政治而未得,也在于把生活的希望完全附着于政治。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这首诗全部感情的深刻内涵。它不是与感情并置,只对感情施加影响的一个因素,而是全部感情赖以生发的深层心理结构。这种内在的追求限定了诗中的抒情个体尽管为实现人生的意义而苦苦挣扎,却不可能表现灵魂的飞扬跳脱,和超越现实的个性发挥,而是牢牢地把个人附着于现实,顺从现实,求取现实的理解与接纳,个体的独立意识是缺乏的。这种情况,不独此首为然,前面第一、二首抒写的种种感情激荡,也莫不同此基础。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