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招隐(其二) 左思 |
释义 | 招隐(其二)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鉴赏 《文选》李善注引王隐《晋书》曰:“左思徙居洛城东,著‘经始东山庐’诗。”“洛城东”,当即指洛阳宜春里。左思晚年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司马冏欲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本篇表现归隐生活的乐趣和感受,与当时诗人的行止心境相符合。 前八句写东山庐宜人的景物。先以“经始”句总摄。“经始”,开始经营。接下来写几组景物。“果下”句写果木。果木自然成林,说明不仅得之于“经始”之力,更得之于自然之功。“榛”,木丛生,此指果木众多。“前有”二句写泉井。“泉”前着一“寒”字,其清洌澄澈顿现目前,伫立井旁,凝神寂虑,心与物融,自可使人心神清爽。“峭蒨”二句写竹柏。“峭蒨”,鲜明之状。竹柏一派青翠,在肃杀的寒冬中特别引人注目。《文选》李善注引孙卿子曰:“桃李蒨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从“弱叶”句看,本诗正作于隆冬,其时竹、柏傲霜斗雪,显示了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诗人赞其“得其真”,其间也寄托了个人的志向,不无自许之意。这两句连用了四个双声连绵字,被杨慎誉为“前无古,后无今”(《升庵诗话》卷七),读来峭劲有力,透出一股骨骾不平之气。“弱叶”二句,一写细叶上停着积雪,一写落花上流着水滴,进一步从常人不易觉察的细微处着眼,表现环境的清幽、自然和富有生趣。两句对仗工稳,形象明丽,“霜雪”以“栖”写其静,“余津”以“流”见其动,动静相济,相映成趣,尤令人神往。 后八句转入议论,说明诗人经营东山庐的深刻用意。先从爵禄不可常保说起,“爵服”,官位和官服。“玩”,赏玩,这里指享受。“屈伸”,指退隐和出仕。人对于爵禄不可能经常享受,随着君主的好恶而有屈有伸,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论。接下来“结绶”二句,则直接表明个人态度。“结绶”,用丝织的绶带将印玺结于腰间,指做官。“弹冠”,《楚辞·渔父》有“新沐者必弹冠”的话,意谓辞官归隐。“埃尘”与上“缠牵”相照应,双关官场上的种种俗务,其间既含有“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刘桢《杂诗》)那样的烦劳,也含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封丘县》)那样的酸辛。一“生”一“去”,两相对比,优劣自见,诗人的好恶、抉择、决心也豁然自明。“惠连”二句,进一步借历史人物以明个人志趣。“惠连”,指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曾三为士师而三被黜。“首阳”,指伯夷、叔齐,二人系商孤竹君之二子,商亡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这里引申其义,认为如像惠、连那样降志辱身以居官,岂非自己的屈辱?如像夷、齐那样洁身自好,岂不正合于自己所主张的仁?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语气和感情。最后以“相与”二句为全诗作结。“观所尚”,即实践自己所尊崇的事情。“撰”,即选择。两句表示要选择吉日良辰归隐东山庐,行其所好,置身逍遥,字里行间流露出安闲萧散的意致和怡然自得的情绪,耐人寻味。 诗篇前半侧重记述,后半侧重议论,极有层次地展示了诗人爱赏田园、厌弃官场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思想侧面。前半怀情感物,融情入景,使本来较为平常的景物成了诗人高情逸趣的化身,成了他的掌上明珠和亲密伴侣,具有了生机和活力。后半直抒摆脱官场牵累的情志,显得慷慨淋漓,胸次浩落,气宇不凡。语言质朴简劲,不假雕润,近乎直叙其事,直写其景,直陈其理。王世贞说“太冲莽苍,《咏史》、《招隐》,卓有兼人之语,但太不雕琢”(《艺苑卮言》卷三),即此之谓。“太不雕琢”,隐含贬义,似未公允。诗人高旷其志,挺拔其词,语言的本色刚劲不仅是难免的,甚至还是必要的。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落落写来,自成大家,这正是诗人的不同凡响之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