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女同车 诗经 | |||||||||||||||||||||||||
释义 | 风·郑风 有女同车
注释 〔1〕舜华:木槿花。 〔2〕都:娴雅大方。 鉴赏 这是赞美一位少女的诗篇。闻一多先生曾援引《诗经》中《泉水》《竹竿》诸篇,以为“车者,亲迎之车”“女子谓嫁一曰适,行亦犹适矣”(《诗经通义》),把《有女同车》解作写的是新嫁娘,可备一说。 首章开门见山,点出诗篇称美的是一位女性、同车的少女。至于同车之由,是命驾出游,还是邂逅相遇,作者并未明言,这给诗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也增添了诗歌意味的空灵。“颜如舜华”,这里用的是明喻,即本体喻体都出现,本体与譬喻物之间有“如”字绾合。木槿花,花冠五瓣,大型,有红白等色,相传朝开而暮落,这里用来比喻少女容颜的鲜嫩娇美,先总赞一笔。 “将翱将翔”,称美少女体态轻盈优美,步履飘然欲仙。这是写女子步态的传神之笔,宋玉《神女赋》的“婉若游龙乘云翔”,曹植《洛神赋》的“若将飞而未翔”“翩若惊鸿”等句都从此脱化而来。“佩玉琼琚”,写女子的佩饰。琼、琚,两种玉石名,组成复合词后泛指各种美玉,以佩饰的精美衬托少女形象的姣好可爱。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孟姜,泛指美女,似不宜拘泥为姜姓女子。都,指意态闲雅。洵,确。这里直抒其怀,两次出现了对少女的正面赞美。“美”字重出,表达了作者情不自禁,对少女赞叹备至的心情。“洵美且都”是一个句法套句,即句子的组成相对固定但运用灵活,可以根据诗意变化出不同的诗句,如“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洵美且异”(《邶风·静女》)等,大量使用套句,是《国风》的重要特征,它是民歌创作集体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章是第一章的叠章,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上章言玉名,此章言玉声,音调铿锵,行文也富于变化。和上章一样,美玉敲击的清脆悦耳同样衬托出少女的姣美。这一章仍是对少女容貌、步态的赞美,重章复沓,反复递进,既便于歌唱,又表达出对少女形象的赞叹不已,深化了作品的感情。全章以“德音不忘”收束,少女既美若仙子,又品德高洁,怎能不让诗人倾心爱慕、吟咏再三呢?如果说在此之前,诗人对少女的赞美还大体停留在少女的仪态上,至此则已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了。 这首诗赞美一位丽质天成的少女,对美的倾倒,使得诗人回环反复,不能自已。全诗感情平和纯正,在“郑卫之音”中别具一格。“洵美且都”“德音不忘”,这是郑国贵族理想的择偶标准,有论者认为,《有女同车》是上层社会的恋歌而非民间情歌,这是很有见地的。 这首诗的用韵也很有特点,首章前两句“车、华”,鱼韵,音调较低沉,后四句“翔、琚、姜、都”,交替用阳、鱼韵,阳韵音调响亮,与鱼韵交替相押,低昂起伏,富于顿挫之美。第二章“行、英、翔、将、姜、忘”则全用阳韵,句句入韵,音调迫促,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情。 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六位卿士饯宣子于郊,宣子请六卿赋诗“以知郑志”,六卿所赋诗中有一首即《有女同车》,可见这样的情诗在当时是被当成“言志”之作的。 |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