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杕之杜 诗经 |
释义 | 有杕之杜 《诗经·唐风》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1〕?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2〕。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噬(shì):发语词。适:往,到。 〔2〕道周:道右。“右”“周”古音同部,“周”即“右”之假借(用马瑞辰说)。 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诗中所表达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殷切思恋。这首诗篇制短小,两章,章六句,总共不过四十八个字,且多复沓,却把女主人公那种如饥似渴的恋爱心态特征,写得特别传神。 诗的每章开头,都以“有杕之杜”的意象作为起兴。“有杕之杜,生于道左”,犹言在大路的东边,生长着一棵孤零零的赤棠树。这个意象兴发了诗中那种孤独零落的艺术氛围,使女主人公那种孤寂焦渴的心情得到了烘染。值得注意的是,“有杕之杜”的意象,并不仅是一般的起兴,同时也有特殊的意指,有着象征的作用。古人称牡为棠,称牝曰杜。《说文解字》里说:“牡曰棠,牝曰杜。”那么这个“有杕之杜”的意象,未尝不可以看作女主人公身份的暗示。孤独地挺立在路边的赤棠树,正是独处而渴望得到爱抚的年轻女子的象喻。“彼君子兮”两句,直接抒发对恋人的急切怀想。她呼唤着“那个好人啊,为什么不来看看我呢?”爱的焦渴之态,跃然纸上。“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从表层上看,是说既然衷心爱他,何不好好地招待他呢?而实际上,“饮食”,是以食欲的满足暗喻爱欲的满足。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谈到饥渴饮食是隐语,暗喻情爱之渴望。这对我们理解《有杕之杜》,无疑是指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闻先生通过许多资料的勾辑考证,较为令人信服地指出:“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虽以‘饥’或‘朝饥’代表情欲未遂,则说到遂欲的行为,他们所用的术语,自然是对‘饥’言之则曰‘食’,对‘朝饥’言之则曰‘朝食’了。”以之解此诗,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既然深情相爱,那么,为什么不来欢会,满足爱的渴求呢? 第二章的意思与第一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化,只是为了避免反复咏叹的重复与单调,使诗章在复沓中有变化。“道周”,指大道右边。“噬肯来游”与“噬肯适我”实际上的意思并无不同,仅是在词语上略加变化。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句,但所抒写的情思是热烈、急切而又不乏含蓄之感的。两章意思基本相同,而通过复沓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气氛,写出了女主人公热切的相思。这种复沓手法是《诗经》的篇什所共具的特色。 赤棠的兴象选择也可以说是“精妙世无双”的。一方面,作为全诗的起兴,生发出那种孤独寂寞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作为比喻,又十分恰当地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特征,那孤独寂寞而又急切盼望爱人的爱抚的心态,也由此流溢而出。这里,“有杕之杜”,作为比和兴的双重功能,又是极为浑融一致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