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渐渐之石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渐渐之石
注释 〔1〕渐(zhǎn)渐:通“崭崭”,山势峻峭的样子。 〔2〕卒:“崒”字之借,山势高险。 〔3〕没:尽,终。 〔4〕蹢(dí):蹄。白蹢:谓白蹄,指其蹄干净。 〔5〕烝:众。 〔6〕离:犹言“丽”“罹”。毕:即二十八星宿的天毕。月离于毕:谓月亮行于天毕附近,欲与之相遇。 鉴赏 此诗是周王朝东征将士怨叹征战不息、劳苦无诉之作,与《何草不黄》命意相似。《毛诗序》指实东征的对象为荆舒、怨刺的对象为幽王,不必确指。周王朝几百年间,穷兵黩武之主非一,东征之举不可一二数,何必定为幽王征荆舒。 如果说《何草不黄》的作者在控诉周王朝把征戍将士当作战争工具(“哀我征夫,独为匪民?”)上立意,那《渐渐之石》则直接从远道出征、征途险阻的漫长切入,以沿途所见所闻为诉说线索,并由此生出深沉的怨怒和世道感慨,揭示出厌倦征战、期待和平安宁生活的主题。 首章开头几句,开门见山,展现出一幅行军图景。劈面而立的石峰,陡峭峥嵘、高不可攀。石峰的高峻厚重,把爬行其间的人流比照得何其渺小、何其微不足道。后世的山水画卷常用此布局方式。巍峨连绵的群山溪壑,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只在山峰的溪流之中,点缀一二轻舟人影,显示骚人高士寻幽览胜、高栖林壑的闲情逸致,令观赏者油然生神游八荒、情亲自然的向往之思。但此诗所勾勒的画面,不能勾起人的轻松闲情,而只会产生压抑感。诗的第三句“山川悠远”,直接逗出将士们对征战辛苦的浩叹:战争之路没完没了。诗的五、六句,即从时间的连续不断叹息东征将士的苦难无边。 第二章采用与前章相同的句式音节,只更换了关键的“卒(崒)”“没”“出”等字。如果首章尚有概括性地怨叹征途劳苦、历时久长,而为全诗定下一定哀怨基调的意义,那么,此章就更把着眼点实在地放在征途的空间范围内,由眼前山峰的险恶、脚下路途的崎岖无端,联想到此行险境的无法逾越,有力地表现了将士的不平、愤怨、哀叹和绝望。 昼往夜来,阴晴更移。疲乏的东征将士遇到了滂沱大雨,溪流暴涨,村舍零落,成群的家畜随波逐流,一片凄凉。第三章开首所描绘的这幅景象,虽然不定是某时某境的具体所见,必是以真实经历为基础的。道路泥泞的困难,举目凄凉荒芜,自然令远征将士生同情恻隐之心、发思家念亲之情,加剧其对战争的怨恨。种种情绪,纷至沓来,故诗以“武人东征,不遑他矣”作结,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慨。钟惺评曰:“三不遑,皆有意,不遑他,更可怜。” 此诗从亲历东征的士卒口中道出,所经所见,历历成画。各章先叙后议,情出自然,使诗具有诗情画意,又能透过一次东征事件,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