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吕·一枝花】游都峤山仙桥 王维新 |
释义 | 【南吕·一枝花】 游都峤山仙桥 【一枝花】横当碧涧寒,界断青山翠。半轮分璧月,一笏卧虹霓。怪绝桥西,留下神仙迹,量来大十围。问何年孤鹤归飞,笑今日双凫戾止。 【梁州第七】拉白社门生共步,唤乌衣子弟相随。则见那轩渠谑浪忘形迹,枕流不碍,漱石奚辞。问胡麻洞里霏霏,拾仙桃树上累累。放一根太乙枯藜,吹一曲桓伊短笛,谈一枰王质残棋,好奇无已。扣苍崖激烈歌声起,石叶动,野云驶,两岸风猿更不啼,泉落花飞。 【尾声】溪边宓汩闻流水,林杪苍茫挂夕晖。欲回呵犹向峰椒憩。天风满衣,松涛滚耳,更谁夸,山简挥鞭习池醉。 鉴赏 都峤山号称中国道教著名的“二十洞天”,这里寺观林立、岩宇繁多,历代名宦文魁如元结、苏轼、李纲、高登、徐霞客等,都曾登临题咏。王维新的家乡容县石寨即位于都峤山下,他早年在此读书、任教,陶冶了喜爱山水、亲近自然的禀性,并自豪地自号“都峤山人。” 这组套曲写作者偕友人游览都峤山著名景点仙桥的见闻感受。王维新的写景之作,大多是运用寻常口语或浅近雅洁的书面语,不用或少用典故。但有时也会因材而异,譬如这组套曲,记游都峤山仙桥,自然会想起和用到有关仙道与历史人物的典故。套曲开头先描绘仙桥所处的环境及其形态,连用两个合璧对,“横当”一对展现其横亘于青山、碧涧的气势,“半轮”一对描绘其如半月、卧虹的雄姿。然后对桥西的“怪绝”风物,诸如古树、轩渠、奇洞、石坪、苍崖、溪流、松涛等等,一一结合有关的历史人物典故展开抒情描写。“孤鹤归飞”句用宋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笑今日双凫戾止”句用《后汉书·王乔传》:乔有神术,明帝时为尚书郎,后出为叶县令。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帝怪其来速而不见车骑,乃令太史伺望之。太史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来。于是候凫至,举网捕之,但得一舄,原来是王乔为尚书郎时皇帝赐给他的一只鞋子。“拉白社门生共步”句用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后人称隐士所居为白社。“乌衣子弟”取典于晋时王、谢两望族居乌衣巷。“则见那轩渠谑浪忘形迹”句用《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枕流不碍,漱石奚辞”句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放一根太乙枯藜”句:太乙,天神名,持枯藜手杖。“吹一曲桓伊短笛”曲出《晋书·桓伊传》:桓伊为江州刺史,善吹笛,独擅江左。谢安位显功盛,为人所谗,孝武帝疑之。会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吹一弄后,伊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安泣下沾襟,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谈一枰王质残棋”典出《述异记》:晋王质入山伐木,见童子数人弈棋而歌,因置斧听之。童子与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不久,童子催归,质起视斧柯已烂尽。既归,去家已数十年,亲故殆尽。“山简挥鞭习池醉”典出《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阐释道情时指出:“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府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仙桥”是传说中道教名胜都峤山飘逸出尘的灵踪仙迹行经处,王维新在这组套曲中的“道情”,把现实的景物描绘与历史的仙道传说、名人轶事结合起来,由今溯古,人仙杂叙,天上地下,亦真亦幻,虚实相生,乐道徜徉,写出了“这一个”景区的特征和亮点。他在曲作中运用了诸多仙道传说和人物典故,无不灵活贴切,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信手拈来,便得风流。这也足可证明光绪版《容县志》称其“淹贯百家,渔猎群籍,衔华佩实,著作裒然”决非虚誉。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