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天井关赋 张九钺 |
释义 | 登天井关赋〔1〕 夫何太行之蜿蜒〔2〕,一石横亘五千里而嶙峋〔3〕。渡大河以骇望〔4〕,猛若抟空之黑云〔5〕。长风下扫夫怀州〔6〕,若昆仑悬囿浮峣以无垠〔7〕。愁愚公与杂然〔8〕,叩石恳壤而逡遁〔9〕。帝命夸娥以中断〔10〕,庨然隙夫三晋之门〔11〕。曰入陉其大口〔12〕,将出乎井以登天。初仰椀子之城〔13〕,穹然已足㧐也〔14〕。虎口呀呀,咥人动也〔15〕。若钟开弇〔16〕,又悬瓮也。蚁穿垤兮〔17〕,蚕抽蛹也。往来若敌军,浩乎汹也。鼠斗夫穴,胜者勇也。 注释 〔1〕天井关:又名太行关、阳平关、楚雄关,在山西晋城的太行山上。 〔2〕蜿蜒:屈曲之貌。 〔3〕嶙峋:山峰重叠高耸之貌。 〔4〕大河:黄河。 〔5〕抟空:在天空盘绕。 〔6〕怀州:州名,在今河南沁阳。 〔7〕悬囿:山名,传说在昆仑山顶。浮峣:高峻如在太空中漂浮。 〔8〕愚公:见《列子·汤问》。 〔9〕逡遁: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10〕夸娥:大力神。 〔11〕庨(xiāo)然:深空之貌。三晋:古地区名,约相当于今山西以及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分。 〔12〕陉:山脉中断处。 〔13〕椀子:城名,在太行山麓。 〔14〕 〔15〕咥(dié):咬。 〔16〕弇(yǎn):盖。 〔17〕垤(dié):蚁洞口的小土堆。 于是跻乎羊肠之坂焉〔1〕,群峰外刺,层磴内萦〔2〕,蚴蟉窞 注释 〔1〕跻(jī):登。 〔2〕层磴:石级。 〔3〕蚴蟉:屈曲行动之貌。窞 〔4〕嶒 〔5〕啮:咬啃。 〔6〕轹 〔7〕帝弓:天帝之弓,后用作虹的别名。 〔8〕元冥:玄冥,水神名。 〔9〕羾(gòng):到。椽栾:山名。 〔10〕都卢:古国名,在南海一带,其人善攀缘。 〔11〕法 〔12〕拏攫:捕获抓捉。 〔13〕介胄:披甲戴盔。凌兢:寒冷恐惧之貌。 〔14〕螺旋:盘旋。 〔15〕缕发:一缕一发,极言细微。 〔16〕徐:缓慢。 〔17〕髂(qià):腰下腹侧之骨。 〔18〕疮痏:创伤,瘢痕。 〔19〕踵:脚跟。 〔20〕朽兀:朽腐动摇之处。 〔21〕足蹑后顶:前面的人踩着后面的人的头顶。 〔22〕手摩前履:后边的人摸到前边的人的鞋。 〔23〕矍踢:惊动、惊惕之貌。 〔24〕菑 〔25〕轮囷:屈曲之貌。 〔26〕谲诡:变化多端。 〔27〕缭绍:缭绕。 〔28〕铃铎:金铃木铎,古乐器,宣教政令时用以警众。惝怳:恍惚。 〔29〕负:背倚。河洛:黄河与洛水。嵩邙:嵩山与邙山。 〔30〕凛乎:恐惧之貌。 〔31〕盘姗:走路缓慢、摇摆之貌。 〔32〕澶漫:漫长之貌。 〔33〕殚:竭力。 〔34〕阑:阻隔。 〔35〕造:到达。 其关也,尻风陵〔1〕,脽昂车〔2〕,背雁门〔3〕,肘飞狐〔4〕。腋句注〔5〕,跨黄榆〔6〕。三河旋趾其下〔7〕,二华抵掌其隅〔8〕。包王屋以环城〔9〕,阹中条而作篱〔10〕。白洋嵌壁以驱泉〔11〕,沁水 注释 〔1〕尻(kāo):脊骨末端。风陵:地名,在今山西永济。 〔2〕脽(shuí)臀部。昂车:关名,在山西武乡。 〔3〕雁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 〔4〕飞狐:地名,在今河北蔚县。 〔5〕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 〔6〕黄榆:岭名,在今河北邢台。 〔7〕三河:河内、河东、河南三郡。 〔8〕二华:太华山和少华山。 〔9〕王屋:山名,在今山西。 〔10〕中条:山名,在今山西。 〔11〕白洋:白洋淀,在今河北徐水。 〔12〕沁水:黄河支流。 〔13〕谯鲁:设于道上供守望的门楼。 〔14〕蔺石:城上御敌的礌石。析城:山名,在山西阳城。 〔15〕泽州:州名,故治在今山西晋城。 〔16〕隧道:地下通道。 〔17〕崇墉:高大的城墙。 〔18〕嵲嶪(niè yè):高耸。 〔19〕森罗:森然罗列。 〔20〕 〔21〕 〔22〕阊阖:天门。 〔23〕觜参:觜宿和参宿。 〔24〕藩蔽:藩篱屏蔽。 〔25〕上党:地名,在今山西长治。椎埋:杀人而埋之。 〔26〕跨蹑:跨越。 〔27〕凭陵:侵凌。 〔28〕洼棱:高下不平。 〔29〕睥睨:斜视。 〔30〕泬寥:空旷之地。 〔31〕腾骧:奔跃,超越。 〔32〕沆瀣:天上的白气。 〔33〕鸿濛与云将:皆拟人化之名。云将,即云。鸿濛,指元气。 〔34〕元黄:即玄黄,指天地。 〔35〕翂翐:舒缓之貌。醜:通“俦”。同类。 溯夫重耳于以启南阳〔1〕,齐光于以窥霸晋〔2〕。应侯抉口以经营〔3〕,秦翦潜出以抗阵〔4〕。光武超之下赤眉〔5〕,高欢由之收邺郡〔6〕。抱真得以守耕屯〔7〕,安史不敢逾尺寸〔8〕。李嗣昭铸钟鸣其巅〔9〕,宋艺祖负石开其峻〔10〕。凡夫代兆挤响之谋〔11〕,捣虚批亢之策〔12〕,绝阬隃斥之雄〔13〕,摧坚冲突之杰。蚁附肉薄者愚〔14〕,刊木湮井者惑〔15〕。攻之则挫,堑之则谻〔16〕。据之则强,失之则踣〔17〕。一夫当关,喑呜叱吒〔18〕。收山外之糗粮〔19〕,厉盖州之铸冶〔20〕。斩丹谷之缒 注释 〔1〕重耳:春秋时晋文公。 〔2〕齐光:春秋时齐庄公。 〔3〕应侯:战国时秦相范雎,封于应,号应侯。 〔4〕秦翦:秦将王翦。 〔5〕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6〕高欢:南北朝时人。 〔7〕抱真:唐代李抱真。 〔8〕安史:安禄山和史思明。 〔9〕李嗣昭:后唐人。 〔10〕宋艺祖:宋太祖赵匡胤。 〔11〕代兆挤响:应作“伐兆挤响”。语本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12〕捣虚批亢: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亢,咽喉。 〔13〕绝阬隃斥:跨越艰险。斥,盐碱地。 〔14〕蚁附:如蚂蚁群集趋附。肉薄:即“肉搏”。 〔15〕刊木:削木为道。湮井:把井壅塞。 〔16〕谻(jí):疲倦。 〔17〕踣:破灭。 〔18〕喑呜叱吒:发怒吼叫。 〔19〕糗(qiǔ):干粮。 〔20〕盖州:地名,治所在今山西高平县。 〔21〕丹谷:地名,在今山西晋城。缒 〔22〕 〔23〕九塞:古代称大汾、井陉、居庸等九个险要的关塞。 〔24〕八纮:八方极远之地。豃 〔25〕提纲:提网之纲,比喻扼其要领。 〔26〕建瓴势泻:居高临下,势不可遏。 〔27〕方夏:指中国。 然而长城平,大砦颓〔1〕,隝壁荒〔2〕,浚洫夷〔3〕。赵魏所抶击〔4〕,梁晋所躨跜〔5〕,访逮焉而莫知。荆棘袤延〔6〕,行潦趹踢〔7〕。窜豹奔狼,跳狐嗥狸,寒鸦对语,惊蓬自飞。于是慷然而兴,跃然而叹曰:“昔武王欲宫五行之山〔8〕,周公曰〔9〕:在德不在险。韪哉斯言〔10〕!我大清仁覆义焘〔11〕,百有余年,今且郛月 注释 〔1〕砦(zhài):守卫用的栅栏、营垒。 〔2〕隝壁:战时防御用的土障。 〔3〕浚洫:深池,护城河。 〔4〕抶(zhì)击:打击,攻击。 〔5〕躨(kuí)跜:动摇之貌。 〔6〕袤(mào)延:延长。 〔7〕行潦:沟中积水。趹踢:奔流。 〔8〕武王:周武王。 〔9〕周公:周武王之弟。 〔10〕韪(wěi):善,是。 〔11〕焘:覆盖。 〔12〕郛:外城。月 〔13〕祁连:山名。 〔14〕绳桥:以绳索连接两岸而成的桥梁。 〔15〕衢:道路。 〔16〕禹亥:夏禹之臣竖亥。 〔17〕戊己:戊己校尉。 〔18〕周索:周人之法。戎索:戎人之法。 〔19〕隅隈:角落。卷石:谓石小如拳。卷,通“拳”。 〔20〕覆盂:覆置之盂,比喻局面稳定。 〔21〕荐绅:士大夫有官位的人。 〔22〕任子: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职的人。 〔23〕卓程:汉代的大富商卓王孙和程郑。 〔24〕甃(zhòu)磴:用砖砌台阶。 〔25〕昆蹄:骏马。凿齿:传说中之野人。 〔26〕陉口:地名,在今山西曲沃。高平:县名,在今山西。 〔27〕俱庐:俱庐洲。佛经分世界为四大部洲,北面的为俱庐洲。 〔28〕亭障:边塞的堡垒。 〔29〕垒社:军营防守工事。 〔30〕羽檄:军事文书。 〔31〕闲暇:安静无事。 〔32〕骡纲:结队驮货的骡群。骈坒:并列。 〔33〕相亚:相次,相连。 〔34〕弸彋:风吹帷帐声。 〔35〕行幐:行人盛物的布袋。重茧:厚绵衣。 〔36〕戢孴(yì):众多之貌。罅(xià):缝隙。 〔37〕富氓:大富户。豪贾:大商人。 〔38〕猗氏:春秋时鲁人猗顿。 〔39〕 〔40〕弓 〔41〕青帘:酒帘。 〔42〕眙目:惊视。 〔43〕呕哑:鸟鸣声。 〔44〕 〔45〕烝徒:百姓。 〔46〕砥矢:平直的道路。 〔47〕康庄:四通八达的大道。 〔48〕谸(qiàn)谸:山谷青葱之貌。 〔49〕伏莽:埋伏在草莽之中。 〔50〕烽燧:烽火。 〔51〕尹铎:春秋时晋人。 〔52〕郭伋:东汉人。 〔53〕斥堠:放哨。 〔54〕 〔55〕刁斗:古代行军用具,一说炊具,一说小铃。 〔56〕干掫:夜间巡逻戒备,泛指捍卫。 〔57〕瓯脱:汉时匈奴语,指边界。 〔58〕廑(jǐn):通“仅”。猬结:人多而结聚在一起。 〔59〕蛮触:微细之地。 〔60〕孟门:古关隘名,在今河南辉县。 〔61〕乾河:在今河南陕县。陬:隅,角落。 〔62〕石会:关名,在今山西太谷。磢(chuǎng):摩擦。 〔63〕永和:县名,在山西。 〔64〕绸缪:深奥。 〔65〕锁钥:喻指军事防守重镇。 〔66〕表里之夸:晋地外河而内山,有山河为屏障,自守无虞。 〔67〕雄定:天井关别名。 〔68〕郙阁:阁道名,在今陕西略阳县。 〔69〕筹边楼:楼名,在四川成都。 〔70〕皇舆:国君所乘之车。禩:同“祀”,年。 〔71〕抗怀:抵抗,匹敌。 歌曰:昔我宣圣〔1〕,临河还兮。水衍风波,歌且叹兮。晋民思之,庙于关兮〔2〕。凿为辙迹,曰车拦兮。肃谒几筵〔3〕,整裾冠兮。我生忧患,食于艰兮。陟彼崔嵬〔4〕,无戚颜兮〔5〕。猛虎戒步,劳则安兮。载歌帝德,平 注释 〔1〕宣圣:孔子。 〔2〕庙于关兮:天井关上立了孔子庙。 〔3〕肃谒:恭敬地拜谒。 〔4〕崔嵬:有石的土山。 〔5〕戚颜:愁容。 〔6〕 鉴赏 张九钺(1721—1803),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12岁中秀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早负才名,13岁时登采石矶赋长歌,人称他为“太白后身”。早年所作《燕山八景赋》为时人所激赏,“都下传写殆遍”。曾在江西南昌及广东始兴作过几任知县,所在颇有政绩。他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善诗赋,工词曲,有戏曲《六如亭》传世。他的诗文多反映民生疾苦,山川形胜为内容,据说当时著名的诗人袁枚曾赞赏过他的诗。著作有《晋南随笔》《历代诗话》《陶园诗文集》。较能代表其赋作成就的是《登天井关赋》和《太行秋云赋》。这两篇赋都是作者晚年辞官后游晋南时所作,而《登天井关赋》更为出色。 《登天井关赋》第一段写太行山的雄伟景象,第二段写攀登太行山的情景,第三段写登上天井关时的见闻,对天井关的地理位置、险峻形势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建筑在太行山上的天井关,十分险要,曾是古代军事家斗智斗勇的舞台,所以第四段就追述了往昔发生在太行山一带的历史事件,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天井关地理位置的重要。这样险要的军事重镇,为什么变得一片荒凉,访问故老也“莫知”。作者在第五段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当时大一统的形势进行了颂扬,阐述了“在德不在险”,建国要以“立德”为本的思想。最后以歌作结,从天井关上的孔子庙着眼,进一步突出了“险何足云”的观点。写的是天井关的险要形势,但抒发的却是“在德不在险”的建国思想,这从立意和构思来说,可以说是站得比较高的,这从思想上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篇赋文气颇为雄壮,笔力也十分遒劲。如起首写太行山一段:“夫何太行之蜿蜒,一石横亘五千里而嶙峋,渡大河以骇望,猛若抟空之黑云……”景象非常壮观,眼界特别开阔。马积高先生谈此赋说其文气与笔力“足与天井关的雄峻相称”(《赋史》),非虚誉也。这篇赋不仅摄取的景象十分宏阔,而且想象也十分丰富,与太行山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什么愚公、夸蛾、重耳、齐光、应侯、秦翦、光武、高欢……,都为这篇赋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作者的着笔也十分细腻、逼真、生动,使人如见如闻,如写登山一段:“手扪一十八盘,昂然而上征……足蹑后顶,手摩前履……”多么真切,非亲历者何能道出?作者的议论扣紧了和太行山有关的事物,扣紧了作者所要阐发的“在德不在险”的重心,显得不枝不蔓,条理井然,很有说服力。 作者在《燕山八景赋》自注中说自己的赋作:“不无摹仿之习,”这篇《登天井关赋》也有模拟汉赋的倾向,像汉大赋一样,生僻字用得也较多,也间有粗率之句,语言似乎也还可精炼一些——这可以说是这篇赋的不足之处吧。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