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庐山(其一) 鲍照 |
释义 | 登庐山(其一)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 深崖伏化迹,穹岫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鉴赏 出身寒门的鲍照,一直为自己的进身无阶所苦。二十六岁时,他献诗给临川王刘义庆,当时刘义庆正任江州刺史。刘是个颇爱结交文人、热心著述的人,鲍照的才华得到赏识,被召为五国侍郎。这是一个很小的事务官,但对鲍照这样一位寒门士子来说,总算找到了一个效力的岗位,他欣然前往就职了。当年秋天,在赴江州临川王府的路上,曾舟次今安徽望江的大雷口。翘首西南,遥望庐山,他惊异了。他为庐山的“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所深深倾倒,他为庐山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而深深激动。他连连赞叹说:庐山,“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登大雷岸与妹书》) 这一天,他终于来到了庐山脚下,“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他是如此急迫地舍舟登岸,就是想一睹庐山真面目。因而,他在山房里稍事安顿,便飞步登山了。随着足迹所至,山间胜景尽收眼底:千岩万壑,峰回路转,那 鲍照的这首写景诗,用移步换形法,一步一个镜头,为读者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导游。全诗笔笔写景,几乎句句是画。“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的诗句,使人想起“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登庐山》)的艰难和喜悦;“ 在鲍照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之前,善写山水园林的陶渊明、谢灵运二位已经相继谢世。陶渊明以隐者的身份,住在庐山脚下,他常常不经意地“悠然见南山”,说那里“山气日夕佳”,给庐山注入一种冲淡轻灵的意象;谢灵运以富有者的眼光去看山看水,因而也就长于模山范水,精描细画,可他写着写着,就要给山水强加一些哲理的喻意。而鲍照却不同,鲍照生当其后有前人积累的山水诗写法可供借鉴,因而这首《登庐山》能写得画面如此清晰,层次如此分明,展示出庐山的面目。另一方面,他这位寒士,原本就一无所有,于是也就总是用他那新奇激动的心灵,去感受大千世界所给予他的一切,因而在他的笔下总是充满着激荡的感情,有一种活力洋溢其间,能收到“倾炫心魄”的艺术效果。比如“洞涧窥地脉”一联,就是如此。涧是“洞涧”,树为“耸树”,这形象就够奇异的了;“洞涧”能直窥“地脉”,“耸树”会隔断“天经”,这意象能不让人“倾炫心魄”吗!天经地脉在庐山面前如此“无用”,大概是作者的心灵要求在自觉不自觉地外化吧?“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这里的一“上”一“下”,用词该是熟透了,俗透了,也浅透了,可是在这一联中,绵密的松磴高悬在游人的头上,出云的石穴交错在游人的脚下,这画面,这意境,够逼真,够令人心悸的了。鲍照的用词造句总是这样地富于创造力,真让人钦佩。 这首《登庐山》,既写出了庐山本身的风物特色,又灌注进了作者个人的激动之情,以情运景,以景载情,所以景物虽多而不显堆砌,情感强烈而毫不游离。欲写庐山真个性,必须身入此山中!这就是鲍照留给后人的启示。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