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水龙吟(谒张子房祠) 朱彝尊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水 龙 吟

谒张子房祠

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夕阳里。

朱彝尊


【赏析】

张良(字子房)是秦、汉之交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英雄壮举和运筹帷幄,史书多有明确记载。词人借凭吊他在彭城遗庙(在今徐州沛县东南)的机会,深有感触地揭示了他生前的志愿和死后的悲凉,其中自寓身世感慨。

与一般吊古之作大多先描述遗迹的景物不同,此词入手就直接选取张良一生中最引人瞩目的几件大事,来深入剖析他处世行事的最初本意。首先是世代深受韩国恩典的张良,早年在韩国被秦攻灭后,曾聘请大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南)中”,结果误中副车。这是子房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作出的惊人之举,词人在追忆之余,以“惜乎”两字深表惋惜。突袭复仇不成,他随即成了秦始皇下令通缉的头号罪犯,于是不得不改姓换名,在下邳(今江苏邳州)躲了起来,逃过了一劫(以上均见《史记·留侯世家》)。于此可见张良在当时已具备了过人的胆识,既敢于出击,又善于藏身,进退裕如,谋略出众。其次是史载秦末张良投身项梁军中,仍念念不忘复兴韩国。他曾在项梁立楚怀王时,提出同时立韩王后代韩成为王的请求并获得准许。不料事隔不久,韩成却被项羽所杀,张良报国之愿终于彻底破灭,于是才不得已转投刘季(刘邦字),在长期的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一展雄韬伟略,使汉由弱变强,并最终战胜楚王,成就了千秋帝业。对于张良的这一举动,词人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心存故国、思恩图报,始终是支配这位古代名士人生轨迹的核心所在。因此即便汉代建国后,他在刘邦论功行赏时与萧何、韩信同列三大功臣之一,又受封为留(秦县名,在江苏沛县东南)侯,但那都不是他一生为之努力的本意。《留侯世家》说他在受封后曾表示:“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神仙名)游。”司马贞《史记索隐》也说:“留侯倜傥,志怀愤惋。”词中所要揭示的,正是这种鲜为人知的英雄失意的幽伤与隐痛。

过片转写实地景物,意脉似断实连。首句点出祠庙就在沛县东南的留城内。这里曾是张良初次与刘邦相遇的地方,也是他后来的受封之地,但所有这一切都早已成了历史的遗迹。当词人前去凭吊时,见到的只是一块横倒在地的、长满苍苔的、断裂的残碑,上面还依稀可辨地记载着当年的业绩。与它为伴的,只有“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景象萧条凄清。这不能不使词人无限感慨:世事沧桑,人已远去;圯桥尚在,石公无迹;古墙斑驳,幽然空闭。其中“沧海”一说指张良当年求聘力士时遇见的仓海君,也可通;然把它理解为沧海桑田的缩语,也未尝不可,而且于意似乎更胜。“圯桥”即沂水桥,在今江苏邳县南。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早年曾在这里遇见黄石公,为他拾鞋,得所授《太公兵法》,辅助刘邦平定天下。而眼前这些无不令人触发思古之幽情,在怅然若失中为古人,也为自己一洒哀惋之泪。词最后三句,以白发人在夕阳西下时挥泪怅立的形象为己存照,足见其思绪起伏跌荡,难以平复。

原因何在?原来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张良有许多相似之处。他的祖上在明代曾做过大学士,深受朝恩。明代灭亡,他只有十六七岁,早年与顾炎武、屈大均等参加过抗清复明活动。后来清朝统治逐渐稳固,才使他图报故国的愿望无法实现。对于深藏于心的这一情结,词人在当时自然不能直接说出,但又不能不说,于是古人张良的酒杯,便成了他浇自己块垒的最好借口。他的揭示张良平生之意不在求取功名而在报效故国,实际上就是在剖呈自己不忘明朝的心迹。他的怅然独悲,自然有为古人抱憾纾郁的成分,而由古例今、推人及己的因素更在所难免。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前人在评述这首词时曾有“何堪使洪、吴辈闻之”(谭献《箧中词》)的断语。洪承畴、吴三桂身为明朝重臣,却助清灭明,贪图利禄功名,其行径恰与张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首词在颂扬不忘故国、坚持民族气节方面,自有它使卖身求荣者汗颜的地方。

(曹明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