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琵 琶 仙
霜叶吹空,宦情冷、奈我栖迟京国。衰鬓还对黄花,西风最萧戚。秋渐老、江亭怕倚,为经了、几番离席。月桂缘迟,烟萝梦窈,心事谁识? 再休负、红烛开尊,且同把、双螯醉今夕。看到翠荒苔古,早蛩螀声寂。星暗淡、关河雁去,想戍楼、尽是寒色。试问蓴脆鲈香,甚时归得?
曹楙坚
【赏析】
这是一首感秋思归的词。依小序提示,辛丑九日(即公元1841年重阳节),咏莪招作者同饮,词人因“赋呈此解”。石帚指南宋姜夔。咏莪,即彭蕴章(1792—1862),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原名琮达,咏莪为其字,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授工部主事,累官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作者为吴县(当时与长洲同为苏州府治所)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授刑部主事,考授御史,转给事中,官至湖北按察史。两人同乡,时同在京城为官,相处甚洽,引为同调。词中抒写了词人“栖迟京国”时“泬寥”的“孤怀”。
上片紧扣“九日”,绘写秋色,嗟老悲秋,逗露心迹。
“霜叶吹空,宦情冷、奈我栖迟京国”,首两句以漫天霜叶渲染秋色,点明宦情是悲秋之由。“霜叶”,经霜变红的枫叶,言秋已深。“吹空”,描写霜叶被秋风席卷,在空中乱舞的情状。词人目睹此情此景,自难有小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高兴雅致,只以“宦情冷、奈我栖迟京国”,道出心头的凄冷与无奈。“宦情”,指居官的心境。一个“冷”字,凝聚官场的冷酷、人情的冷漠和心境的冷寂。“栖迟”,意为淹留,暗寓《后汉书·冯衍传》“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语意。原来,词人淹留京城,襟抱难伸,心中抑郁,只能徒唤奈何。
“衰鬓还对黄花,西风最萧戚”,接着两句再以西风黄花,照应九日赏菊的习俗,嗟叹鬓衰人老。“衰鬓还对黄花”,是词人简笔勾勒的自画像。衰鬓的词人却面对傲霜的黄花,一个渐入老境,一个充满生机,两相映衬,更显词人的衰老。这里暗用李白《九日龙山饮》“今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句意。词人诚非逐臣,但久久栖迟于京国,壮志未酬,鬓毛已衰,冷的宦情是与李白相通的。因而,看到“霜叶吹空”,他才会深切感受到秋风的萧杀与凄戚。“萧戚”二字,明写秋风,其实是融入了词人的心境与感受。一个“最”字,更将这种心境与感受推向极端,极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悲愤。
“秋渐老、江亭怕倚,为经了、几番离席”,此两句由秋的萧瑟逗引离意。“江亭”,犹江边离亭,是离人送别处。“离席”,指离别的筵席。词人经历了几番离别,眼见亲朋好友纷纷离京,返回故里,而自己却还为宦情所羁,淹留京华。如今友人蕴章招饮,又引起他满腹乡情。秋意渐浓,秋色渐衰,秋思渐起。“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宋周邦彦《兰陵王》),“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柳永《八声甘州》),正是他此时心绪的真切写照。他身在京华,心系故乡。他真的害怕再凭倚这牵惹离情别绪的江亭了。
“月桂缘迟,烟萝梦窈,心事谁识”,歇拍三句承上,点醒离意,吐露心事。“月桂”,喻登科,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唐许浑《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词人久困场屋,及第甚晚。他的《眼儿媚·秋试被放,旋有骑省之悼,倚声自遣,滋益潸然》词有云:“从前离恨今番觉,丝鬓透霜华。一杯冷酒,两行热泪,了我生涯。”他“丝鬓透霜华”时,仍“秋试被放”,直至道光十二年(1832)才进士及第,故有“月桂缘迟”之叹。“烟萝”,借指幽居或修真处,宋苏舜钦《离京后作》:“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词人也想效法前贤,走幽居或修真的道路。然而,官差不自由,他这番“心事”,只能是一个渺远的美梦,深深埋藏心底,有谁能知晓,又有谁能理解?
下片转入“招饮”,抒写乡思,心系边关,引发归意。
“再休负、红烛开尊,且同把、双螯醉今夕”,过片两句叙写举杯畅饮的欢洽情景。“开尊”,指举杯饮酒。“红烛”,形容夜宴的环境华美,气氛融和。重阳佳节,友人盛情款待,对酌畅叙情怀,品尝美味的螃蟹,真不能辜负了这良宵啊!“再休负”三字颇耐寻味:以往“几番离席”,又曾“负”了几多“红烛开尊”的美好时光?那么,今夕酒逢知己,姑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
“看到翠荒苔古,早蛩螀声寂。星暗淡、关河雁去,想戍楼、尽是寒色”,此六句由耳畔秋声,眼前星光,悬想边关寒色,表露心中殷殷牵挂。“看”,意为估量、料想。“翠荒苔古”,指树木稀少、人迹罕至的边荒地区。“蛩螀”,蟋蟀与寒蝉。蛩螀鸣叫,说明已是深秋气寒之时。“关河”,指关山河川。“戍楼”,为边防驻军的瞭望楼。词人经历“几番离席”,谙尽人生悲欢离合。此时醉饮,自不免念及散落边荒的知己和友朋。远方荒凉的边地,天气寒冷,大概早已听不到蛩螀的鸣噪了。此处明写秋“寂”,实言秋“寒”。眼前星光暗淡,群雁南飞,想来边关的戍楼笼盖在一片凄寒的秋色之中。此处明写秋“寒”,实念秋寒中戍边的人。
“试问蓴脆鲈香,甚时归得”,结拍两句喷发归情,一吐心中郁闷。“蓴脆鲈香”,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为思乡辞官的熟典。词人“栖迟京国”,郁郁不得志,加之同僚多去边关,不堪寒苦,自己恐亦难免,于是顿生辞官归乡之心。词人不仅与张翰同乡,而且情境相似,心境相通。他自然会怀思吴中美味菰菜、蓴羹和鲈鱼脍,盘算“归去来兮”了。“试问”,是问自己,也是问友人,表达同气相求的意愿。“甚时归得”,言外隐含此时尚归不得,自有一种悲戚与无奈。彭蕴章后累官至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词人也官至湖北按察史。看来,他的这个夙愿最终是没有实现。
此词通篇写秋光、秋色、秋声、秋情。上片以眼前“吹空”的“霜叶”,傲霜的“黄花”、“萧戚”的“西风”,渲染“秋”的“渐老”,衬托出人的“宦情”之“冷”,“江亭”之“怕倚”,“心事”之无人“识”;下片以悬想中的“蛩螀声寂”、“关河雁去”、“戍楼寒色”,加重秋的萧瑟,映衬“红烛开尊”、“双螯醉今夕”的热烈,于清旷的背后更凸现内心思归的苦涩。融情会景,情景交炼,得言外之意,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归去来兮辞》。
此词调寄《琵琶仙》,小序特为标注为“石帚(姜夔)自制黄钟商调也”,表明词人为词瓣香南宋姜夔,且喜《琵琶仙》“黄钟商调”的特质。黄钟列乐律十二律之首,为所有乐律的标准;商调为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这正适合词人宣泄胸中块垒。词人最为擅用此词调,同时人黄燮清有云:“昙云阁词苍艳处雅近白石,集中诸调,《琵琶仙》尤擅胜场,当以‘曹琵琶’呼之。”(《国朝词综续编》)宋贺铸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语称绝词苑,号为“贺梅子”;词人则以擅用《琵琶仙》调填词,体格清虚超隽,而被呼作“曹琵琶”,堪称词坛之佳话。
(胡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