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瑞鹤仙(帝王家) 郑燮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瑞 鹤 仙

帝 王 家

山河同敝屣。羡废子传贤,陶唐妙理。禹汤无算计。把乾坤重担,儿孙挑起。千祀万祀,淘多少、英雄闲气。到如今、故纸纷纷,何恨秦头楚尾。 休倚。几家宦寺,几遍藩王,几回戚里。东扶西倒,偏重处,成乖戾。待他年、一片宫墙瓦砾,荷叶乱翻秋水。剩野人、破舫斜阳,闲收菰米。

郑燮


【赏析】

郑燮的这首《瑞鹤仙》以“帝王家”为题,对中国数千年来的王权世袭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传贤授能的民主政治的向往。

上片综述“帝王家”的历史,指出王权的继承,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传统。一种是以唐尧为代表的禅让,另一种是以禹汤为代表的延续了数千年的王权世袭。后者是引起历史纷争的根本原因。

前三句赞扬了唐尧禅让的做法。首句“山河同敝屣”,语本《孟子·尽心上》:“尧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山河”,即“天下”,指国家;“敝屣”,破鞋子。以破鞋子比国家,是说夏禹无私,毫不留恋地把天下交出去。第二、三句“羡废子传贤,陶唐妙理”,点明“山河同敝屣”的历史内容并予以称颂。“陶唐”,即帝尧,尧先居于陶,后封于唐,故名。“妙理”,意谓从事理上推敲,做得极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时得到舜。由于有见于自己儿子丹朱无法治理好天下,便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这就是“废子传贤”的事实。词人以“羡”字领起这两句,毫不掩饰地表露他对禅让的肯定与赞扬。

从第四句起至上片末,以批评的态度概述了从禹汤开始的王权世袭的历史。“禹汤无算计。把乾坤重担,儿孙挑起”,指出并批评了禹、汤这两位家天下的始作俑者。“无算计”,无谋略,指缺乏眼光,想法错了,做法也不对。其具体含义即是指“把乾坤重担,儿孙挑起”,开始搞家天下。据《史记》,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的王位确是传给他的儿孙的。但夏禹并没有亲自搞家天下。他将王位传给大臣益。只是由于诸侯拥戴禹的儿子启,才改而由启接天子位。将禹与汤放在一起打板子,对禹来说,颇为冤枉。接着,又对禹汤以下直至“如今”的帝王家的历史作了评述:“千祀万祀,淘多少、英雄闲气。到如今、故纸纷纷,何恨秦头楚尾。”大意说:千万年来,有无数英雄为了争夺天下,你争我斗,“淘”了无数“闲气”,到如今,留下的历史记录汗牛充栋,不必为开头是统一的秦国、结尾却成了分裂的楚国而感到遗憾。在郑燮看来,禹汤开了一个坏头,王权世袭的做法,必然会引出许多你争我夺的事。从他称历史上的争斗为“淘闲气”,可见他对王权世袭的鲜明的否定态度。“秦头”,指统一中国的秦代。秦的开国之君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本纪》),结果却是一个仅传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楚尾”,指秦末起兵反秦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与刘邦都在秦末起兵,这里只举项羽而不提刘邦,是因为刘邦后来取秦而代之,创建了汉朝,是另一个“头”的开始。而楚则正好是秦国由治而乱、由统一而分崩离析的象征,故视之为这一过程的一个结尾。“何恨”是何必恨、不必恨的意思。说不必恨秦头楚尾,这不是在为秦楚这段历史进行辩解,而是如同说历史上的你争我斗是英雄在“淘闲气”一样,其矛头是直接指向王权世袭的老祖宗禹、汤的。

下片揭出“帝王家”这种家天下做法的种种弊端及其不可避免的覆亡的命运。

“休倚。几家宦寺,几遍藩王,几回戚里。东扶西倒,偏重处,成乖戾。”下片这几句为前一层次,指明家天下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倚靠宦官(“宦寺”),倚靠藩王,倚靠外戚(“戚里”)。由于是弱干强枝,帝王家这棵大树必然站立不稳,形成东扶西倒的局面。被过分倚重的对象(宦官、藩王、外戚)就会同帝王闹矛盾,唱对台戏。郑燮告诫当世的统治者,“休倚”这些不值得信任的倚靠对象。但从“几家”、“几遍”、“几回”等修饰语看来,作者虽作告诫,但同时又认为在王权世袭的情况下,帝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倚靠这些靠不住的对象,是难以避免的。

“待他年、一片宫墙瓦砾,荷叶乱翻秋水。剩野人、破舫斜阳,闲收菰米。”这几句为下片的后一层次,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断言帝王家终将覆亡的命运。“待他年”,也就是有朝一日,说的是帝王家的未来。词人认为,象征王权的“宫墙”将化为“一片”“瓦砾”,池塘中残败的荷叶将在秋风中翻动。这后一句,当是指御苑中荷花池的败落景象。以上二句同元张养浩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所写的情景相似,但张是专说历史,郑则在预言帝王家的前途、命运。结拍中的“剩”字,更是于言外见意,以“剩”字领起的这两句,大意是说帝王家的子孙们都已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能见到的只是坐着小破船,在斜阳下从容采收菰米的野居之人。“菰米”,也叫雕胡米,古代的“六谷”之一,可以煮饭。这“野人”,或者是务农世家,说不定还就是破落了、已改变了身份的王子王孙呢!

本篇以“帝王家”的整个历史作为吟咏的对象,从题材上说,可归入“咏史”一类。作者将“废子传贤”视为“妙理”,将“把乾坤重担,儿孙挑起”视为历史的倒退,作为一种历史观,是并不可取的。但是,他对家天下的弊端的揭露以及对其前途、命运的预言,是符合历史的实际的,有助于我们对数千年中华史的认识。他反对王权世袭的主张,有其历史的进步性。郑燮生活的康、雍、乾三朝推行残酷的文化专制主义,他敢于直言“帝王家”必将覆亡的命运,又可知此词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如果说这首《瑞鹤仙》不仅表现了郑燮的史识,而且也显示了他过人的史胆,是并不为过的。

此词写作上的特点是以议论取胜。全篇在陶唐与禹汤对比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有时放言无忌,直斥禹、汤;有时直中见曲,意在言外。至于下片中“待他年”云云,虽是景语,但非单纯的写景笔墨,而是以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形象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他对帝王家前途、命运的看法;与前面的议论性笔墨是一气贯通、互为表里的。

(陈志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