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楼 |
释义 |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鉴赏】“登楼”是诗人们笔下常见的题目,即景抒怀,伤时而又自伤,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但读杜甫这首《登楼》总会觉得不同一般,那深沉丰厚的思想感情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总令人低回吟咏于无穷。 诗的前两联侧重叙事和写景,但不是单纯的叙述和描写,而是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而使景语化为情语,让读者触景生情。诗的后两联侧重抒怀,但所抒思想感情又是因登楼所见景物触发的,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从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杜甫是时代的代言人,他所关心的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个人的艰难困苦往往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其精神境界无比崇高。试将此诗与李商隐《安定城楼》、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句描写登楼所见花木,寓意与“感时花溅泪”相同。“伤客心”又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次句叙事,交代登楼背景,“万方多难”补足前句“伤客心”之由,也展示了独特的时代特征。“此”字分量极重,包含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种种含义,留待下文分解。如此起调,可谓沉厚突兀。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颔联写登楼极目所见蜀中大地春天景物。上句从空间着眼,写锦江春色与天地间春色同来,不因万方多难而迟到,而改变颜色,但在“伤心”人看来,却触目惊心。下句从时间着眼,写玉垒山的浮云,自古以来即变幻莫测,但此时的变幻,却异乎寻常,藏有杀机,不可掉以轻心。历史常识告诉人们:“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锦江大地春色不改,但它自开元后期以来或是吐蕃入寇,或是军阀作乱,何尝有过安宁之日?其境界之壮阔,可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寓意的丰富,可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说后人“无复继者”(叶梦得《石林诗话》),诚不为过。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颈联紧扣时事抒怀。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时在成都,客居蜀地已五年。上句扣上一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这段史实。下句扣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蜀境之内的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这段史实。两句既与首联中“万方多难”一语相呼应,又是诗人高楼远眺、驰骋想象的产物。上句的史实又可延伸到安史之乱而玄宗幸蜀及两京收复等,下句又可包括开元末以来吐蕃发动的多次侵扰,以至于南诏、回纥的侵扰等。在对时势的审视中,表达了诗人心系国计民生,忠于朝廷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尾联借眼前古迹抒怀。诗人置身刘备、诸葛亮、刘禅君臣祠庙之侧,思接千载,感念古今,慨叹刘禅任用黄皓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而招致“蒙尘”之祸。进而想到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其忠君爱国之心,千载之下仍令人感动。诗人以“聊为梁甫吟”,表示对诸葛亮的追慕。至此历史和现实相重叠,伤时与思古相交通,可谓寄托遥深。 全诗写登楼观感,慨叹国家灾难重重,而为之黯然心伤。造意大,命格高,触时感事,一读一悲怆。“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之象,陵轹千古。”(《唐诗近体》)胡应麟《诗薮》说《登楼》和《登高》、《秋兴》等皆“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诚是。 作者:杨军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65-266-267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