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车攻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车攻
注释 〔1〕攻:通“工”,坚固。 〔2〕同:整齐。 〔3〕庞(lóng)庞:厚实,强壮。 〔4〕东:指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县西。 〔5〕田:通“畋”。田车:打猎所乘的车。 〔6〕孔阜:很高大肥壮。 〔7〕甫草:甫田之草。甫田,一名圃田,地名,今河南开封中牟县西北,宣王时其地在王畿之内,后归郑国。 〔8〕行狩:进行田猎。冬猎为狩,这里泛指田猎。 〔9〕之子:那人,指宣王。于:往。苗:猎,夏猎曰苗。 〔10〕选(suàn):通“算”,点数。嚣嚣:众多。 〔11〕敖:山名,和甫田相近。今河南开封荥泽西北有敖山。 〔12〕赤芾:红色的蔽膝,诸侯之服。金舄(xì):黄红色的金头鞋,诸侯之鞋。 〔13〕会同:古代诸侯朝会天子的专称。有绎:犹绎绎,盛貌。 〔14〕决:射箭拉弦时所用的扳指,用象牙或兽骨制成,用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拾:又名臂 〔15〕柴(zì):这里借为“骴”,堆积的动物尸体。 〔16〕猗:同“倚”。不猗:不偏斜,和中间两马保持一致。 〔17〕不失其驰:指御者不违法则。射和御相配合,有一定的法则。 〔18〕舍矢:放箭。破:破的。 〔19〕徒:步行者。御:驾车者。惊:应作“警”。不警,警也。全句说车上车下都警戒着。 〔20〕大庖:周宣王的厨房。不盈:盈也。连同上句,都是诘问语气。 〔21〕征:行,指归来。 〔22〕允:当。 〔23〕展:诚。 鉴赏 狩猎,在奴隶社会里是奴隶们生产劳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奴隶们依靠狩猎获得生活来源,而贵族和统治者却把它变成与娱乐相结合的一种练兵演武活动,并且把它加以制度化,成为一种“岁时常典”。统治者通过大田之礼,获取祭祀祖先的祭品和宴享的美味,同时,也通过田猎训练和检阅军队。因此,历史上的帝王和诸侯们不仅通过田猎的形式来娱乐,通过田猎来演武练兵,而且还常常通过隆重而盛大的田猎活动来炫耀武力、威慑列邦。田猎在奴隶社会里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在《诗经》里,直接描写狩猎活动的就有《兔罝》《驺虞》《叔于田》等十篇,其中描述王侯们含有政治目的的大规模的田猎活动的有《秦风》中的《驷 《车攻》全诗八章,从田猎的准备活动写起,到胜利归来结束,依次写来,有条不紊。第一章以第一人称手法,开门见山,直赋其事:大批的战车,整饰一新,精美、坚固;高大的战马,训练娴熟,步伐整齐。大队车马,浩浩荡荡,向东都进发,其盛大、隆重,非一般田猎可比。据记载,这次田猎,三军相从,战车数百乘,是宣王的精锐部队,其浩大的声势,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第二、三章,写宣王的部队,先猎于甫田,后猎于敖山。这支部队战车华美,战马高大,点名时人声震天,行军时旌旗逶迤。第四章写诸侯会同。各国的诸侯们乘着战车,身穿朝拜天子的礼服:朱红色的蔽膝,金饰的靴子,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宣王,场面盛大,整肃有序,礼仪隆重。五、六两章,描写射猎的盛大场面,以及射手、御夫们的高超技艺。射手们“弓矢既调”,“舍矢如破”,射技娴熟,箭不虚发,无坚不摧,即使是凶禽猛兽,无不应弦而倒坠;御夫们“两骖不猗,不失其驰”,配合有序,步伐合度。当然所获猎物之多,自不待言,“助我举柴”,堆积如山。第七章,写猎后军营景象:十里营寨,只听得战马嘶鸣,只见到旌旗飘扬,马鸣声声中衬托出静穆的气氛,旌旗飘扬中显示出盛大壮观的场面。第八章,写猎毕而归,以赞美宣王大功告成作结。“之子于征,有闻无声”,猎队胜利归来,大军过处,车辚马啸而无士卒喧哗之声,军行整肃,显示出一派王者之师的气象。这场田猎到此结束,周宣王会同诸侯之举大功告成,胜利而归。 周宣王举行的这次盛大的田猎活动,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不过是借田猎以会诸侯,也就是说田猎是名,而炫耀武力慑服列邦以巩固周王朝的盟主地位是实。这在列国诸侯说来,自然亦深知个中奥妙,宣王、诸侯双方彼此心照不宣,因此,双方必然都是以临战态度来对待这次田猎的。对于诸侯们的戒备和心态,诗中没有描写,我们无法窥见,但在周宣王这方面,我们从“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之子于征,有闻无声”等描叙中可以看出,周宣王在田猎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兵强马壮,战车坚固,士兵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旦需要,这支猎队会立即成为一支精锐的讨伐之师,或者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或者对不前来参与会同的诸侯施加讨伐。从“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二句中也可以看出,猎队的大营是戒备森严,枕戈待旦,以防不测的。尽管全诗重点似乎在写田猎的过程和射猎活动,诸侯会同的场面表面上一派和平闲暇气象,但实际上幕后的紧张、严肃气氛,双方的临战姿态仍然是可以体味得到的。 《车攻》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珍贵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精湛的描写技巧,它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奴隶社会帝王的田猎生活而闻名于文学史。全诗纯用赋法,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而以正言直陈为主,语言文字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庄严厚重的色调,与前篇的《采芑》一样,都可能是出自于史官之手。但诗中“写气图貌”,随物宛转,达到了“瞻言而见貌”,“物色尽而情有余”(《文心雕龙·物色》)的艺术效果。如“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写四匹黄马,并驾齐驱,御夫射手配合默契,特别是射手挽弓发矢,猛兽应弦而倒之状,历历可见。又如“之子于征,有闻无声”,把周宣王的这次田猎的性质和行军时的高度戒备状态写得情貌无遗。我们读着这两句,不禁想到欧阳修在《秋声赋》里的一段描写:“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欧文写的虽然是秋夜肃杀之声,但我们从这段文字中总是可以看到“之子于征,有闻无声”的影子,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欧文是从《车攻》脱胎而出,但把欧文作为这两句的注脚,却是再好不过的了。 再如“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周宣王的猎队大营既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但毕竟是田猎而不是真正的战争,所以士兵的内心又是闲暇的。“萧萧马鸣”,以马之声反衬军营之整肃,静中有动;“悠悠旆旌”,以飘扬的旌旗之状形容士卒闲暇的心态,动中有静。情景相生,虚实并举,成为文学史上叹为观止的诗中高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好的描写名句“思经千载,不可易夺”。“萧萧”二句就是千百年来交口称誉而“不可易夺”的佳境名句。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张戒所说的“中的”,就是所写的景物能够恰当地表达所抒的情。隋朝的颜之推激赏“萧萧”两句中“动中见静,静中见动”的手法,认为梁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此中生发出来的。宋人还指出,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声萧萧”(《前出塞》)二句亦从《车攻》中的“萧萧”二句中化出。还有人指出苏轼、王安石、陆游的一些诗句也从“萧萧”二句中点化而来。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