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陶渊明
释义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踠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鉴赏

这是陶渊明的一首述怀诗,写在他平生第三次步入仕途的最初日子里。

陶渊明,生长在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自幼和诗礼琴书相周旋,养成了一种文人气质,而家乡的山水风光,又陶冶出他对大自然的一片依恋情怀。他赞赏老庄哲学,向往一种委心任志的人生,对机诈污秽的官场,有出自内心的厌恶。他认为只要能与山水琴书相伴,寄心于人间荣华富贵之外,即使终生为民,衣褐一世,过着清贫的日子,也是称心的。这就是本诗开头“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一段话的缘由。

然而,他也受过儒家用世观的传统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抱负,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但当时的东晋政坛,刀光剑影,祸乱相继,他不愿意卷入其中。就这样,他直到二十九岁时,才出来当了几天的江州祭酒,可是他说自己“不堪吏职”,就解职还家了。三十五岁时,他到荆州刺史桓玄的手下任职。桓玄手握重兵,还自任江州刺史。时逢孙恩起义,兵逼京城建邺,东晋朝廷内讧加剧。桓玄说是要带兵东下,保卫京师。陶渊明奉命出使京师。正是这样的出使,让他亲历了“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的险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于是乘老母去世,便抽身出来,重返乡里了。

公元404年,陶渊明已经四十岁了。他慨叹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荣木》)想着要“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到仕途上再走一遭。“时来苟冥会”,时事的发展也真巧,正当陶潜准备出山之时,正好碰上一个一显身手的机会。军阀桓玄兵下京师,颠覆了东晋政权,自己称帝了。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刘裕不能容忍,举起了“勤王”的大旗,发兵平叛,三月克复京师,当了镇军将军,随即派兵西上,追击桓玄。四月兵抵浔阳,五月进兵荆州,灭了桓玄。在此期间,镇军将军刘裕,便召请陶渊明入幕,当一名参军,协助他谋划军务。陶渊明便应命而出了。“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平生第三次告别家园,踏上了仕途。仕任参军的日子里,他曾奉命前往京师,为刘裕办理要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这首诗。“曲阿”,今江苏丹徒,临近京口。他用这首诗表明:仕途,对于他是隔膜的;而山居生活的平和,才是他追求的目标。我们来看看他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吧:“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初上征途,一种孤寂无依之感已经袭上心头,而那顽强的乡园之情,则深深地困扰着他的心。陶渊明此行,是为勤王事业服务的,按古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用世观来说,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然而,他不这么看。当他登上大江上的那一叶眇眇孤舟之时,已经是归思纡郁了。对乡园生活的深情眷恋,使他对现实世界的功业拉开了距离,他厌倦于千里登降了。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原来,他之所以念念不忘于自己的山泽居,是因为“目倦”于“川途异”。那么,这“川途”又“异”在何处呢?想来,扬子江的金焦二山,石头城的龙盘虎踞,这样的“川途”是不会让这位酷爱山水者感到厌倦的;那么,“川途”之“异”,也就是指那满江的战船旌旗与刀兵吧?这和他所酷爱的自然之间,反差实在太大了。于是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羡慕那白云间自由翱翔的鸟,他羡慕那清波中自在往返的鱼。当年,他在为桓玄出使京师时,曾有过“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又辞”的诗句;现在,历史似乎正在重新排演,他力图把握住自己,他又一次嘱咐自己:“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只要固守着自己的质朴纯真,人间的荣名与利禄都拘禁不了他。在目前的时变中自可以稍尽人事,最终还是要回到山居茅舍中去,那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果然,他在刘裕府中任职不久,便申请转入驻守江州的刘敬宣手下,总共不过一年,就回家了。后来,又当了八十来天的彭泽令,便宣布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终生不再入仕。他这一辈子,在官场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五年。他的那颗心,始终是属于山水田园的。

这首诗,写在作者为东晋复国而奔波的日子里,可是却几乎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到这场搏斗。他真善于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时事的风云变幻拉开距离,不让那翻腾的浪头冲入他的艺术天地。他的这首诗,除了标题能告诉人们写于何时何地之外,通篇不写他亲身参与的那场重大斗争。试想一下,倘若换了李白,那就要挥毫写出“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篇了,因为自己是特请而来的“参军”;倘若是杜甫,也会写出“车辚辚,马萧萧”的场面,甚至更多,因为他有这种实际阅历。然而,陶渊明没有那样写,没有那样介入生活,切入主题。他只是用“目倦川途异”一语,把从京城一直打到荆州的那场恶战,轻轻地化为一抹模糊得不可辨认的影子,淡淡地推到人们的视野之外去了。对于身外世界,他只作冷静的旁观;对于精神世界,他一直在执著地追求,这就是陶渊明。正是为了写出这样的陶渊明,他把诗篇的时间跨度拉得很大,从幼年时期自己的志趣爱好之所在入手,不惜笔墨交代自己个性的形成与特点,为而后在仕途上的孤寂情绪揭出感情根源。正是为着写出这样的陶渊明,诗篇中既不写“始作镇军参军”的政治阅历,也不写“经曲阿”的实际风物,却把全部笔墨放在叙写自己的心灵上,连约略点到的山水鱼鸟、孤舟浮云,也只是他当时心灵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已。一句话,淡化背景,突出自身;淡化外围,突出内心,便是陶渊明的诗。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