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画枯木赋 虞集
释义

画枯木赋

虞集

夫谁画此枯树兮,临不食之散泉〔1〕。既偃蹇又啮食兮〔2〕,骨岸岸以弗妍〔3〕。想执笔以极思〔4〕,忽机释而神旋〔5〕。遗众壤于〔6〕,勒不毁之所全〔7〕。或垩去于斤运〔8〕,或石泐于溜穿〔9〕。渰无雨以如晦〔10〕,怳非规而能圆〔11〕。澹黝乎其既失〔12〕,旋苍然而在前〔13〕。命以物而不可,孰春秋而论年。

噫!吁嘻!被革以毛〔14〕,膏肤用丹〔15〕,眥为流眩〔16〕,颐常注涎〔17〕。独何为托寂寞于无意,而刻画其不传者耶?

注释

〔1〕临不食之散泉:《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淘干净了井,但没有人饮水,令人心痛。这里是化用其意。散泉,被弃置不用的泉水。

〔2〕偃蹇(jiǎn):高傲。啮食:《正字通·口部》:“啮,俗齧字。”这里用以比喻枯树枝干硬拔遒劲,如蛟龙啮骨 鱼食血。

〔3〕骨岸岸:筋骨显露瘦劲的样子。妍:美。

〔4〕极思:竭尽思虑。

〔5〕忽机释而神旋:突然机巧之心消释而自然返归于出神入化的境界。旋:归。

〔6〕遗众壤于有:抛弃那只能暂时存在的众多土壤。(zàn),同“暂”。

〔7〕勒不毁之所全:画出那永远不会毁灭的精神。勒,勾勒。

〔8〕垩(è)去于斤运:《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这里形容画技高超,用笔干净利落。垩,白土。斤,斧。

〔9〕石泐而溜穿:石泐(lè),石头按脉理而自然裂散。溜穿,石中之水穿穴流出。

〔10〕渰(yǎn),《诗经·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毛传》:“渰,云兴貌。”晦,昏暗。

〔11〕怳(huǎng):模糊不清。

〔12〕澹黝(yǒu):淡黑色。

〔13〕旋:不久,立即。苍然,深青的样子。

〔14〕被革以毛:使毛发披散在皮肤上。

〔15〕膏肤以丹:涂上红色使皮肤显得润泽。

〔16〕眥(zì)为流眩:使眼睛为之流转、惑乱。

〔17〕颐常注涎(xián):下巴常为之垂涎。

鉴赏

虞集(1272—1348),字伯生,祖籍成都,宋亡后移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县)。因他的书房书邵雍诗,取名邵庵,所以人称邵庵先生。曾拜理学家吴澄为师。大德初至北京,因许衡举荐,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后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监、太常博士、国史院编修、国子司业、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等职。文宗时朝廷修《经世大典》,为总裁官,成书后以目疾辞官归里,屡征不就,终于家。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诗歌风格典重质实,笔意老到,自称为“汉廷老吏”,为元诗四大家之一。赋作风格近其诗。除本篇外,还有《别知赋》《古剑赋》《木斋赋》《东皋赋》等。

这是一篇题画赋。据开头“夫谁”句,可知所题之画为何人所作,大约在当时即不可知。中国画的特点是以写意为主,作者取材着笔,常常要在作品中突现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一些桀骜不驯的作者,还常常取形象十分怪异甚至丑陋不堪的事入画,从丑中求美,怪中出奇。例如五代时的画师贯休、石恪即是如此。李廌的《德隅斋画品》说:“恪性不羁,滑稽玩世,故画笔豪放,出入绳墨之外而不失其奇,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这幅画以枯木为素材,大约也是出于类似贯休、石恪性格的画师所为,而虞集之所以为这幅画作赋,大约也是看出此画所抒写的与自己的人格暗合,才引为同调发而挥之的。

“临不食之散泉”句可谓言约而义丰。它告诉读者,这枯木是画在泉水旁边。“不食”一词出自《周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这话经常被那些怀才不遇者所引用,这里便有以泉水自喻的意思。读过《庄子》的人,还一定会从“散泉”联想到“散木”。“散木”就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之木”,庄子说正因为它不材而又无所可用,所以能够终其天年。这当然是知识分子有才而不为当世所容的愤激之言。泉既然是“散泉”,那么这临泉而生的枯树自然也是“散木”了。进一步揣测,大约是虞集以宋臣子孙仕元,虽官位不低,但所建议的多未施行,等于空谈,才借此发这样的感慨吧?“既偃蹇又啮食兮,骨岸岸以弗妍”两句,“偃蹇”是将枯树比作反俗的高士,用的是拟人化手法。“啮食”则是拟物,它像蛟龙啮骨鱼食血,满口白骨巉巉,一幅狰狞凶悍相,没有什么美感。这正是丑中求美、怪中出奇的手法。拟物的目的也在于拟人,只是拐了一道弯子罢了。“想执笔”两句是揣度作画者是否来了灵感,以引起下文遗貌取神的评论。“遗众壤”句点明枯树根部没有土;“勒不毁”句赞扬作者画出了枯树的神。“或垩去”句是说下笔干净利索;“或石泐”句是说用墨枯中有润。“渰无雨”句比喻画面背景如风雨欲来,环境险恶;“怳非规”句是说画笔出入绳墨之外又在绳墨之中。“澹黝”句是说墨色有时淡得看不见;“旋苍然”句是说淡到看不见处却气韵衔接,须臾间即转为浓墨,乃所谓“飞白”技法。“命以物”两句说枯树已形去神存,不复为枯树,其精神气质将永远充溢于宇宙之间。以上是从词句表面解读各句意思,若细加诠译,作者必然还有所寄托。例如“澹黝”两句,就颇似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道多艰,人生莫测,这大概是作者的深意所在吧?

末尾一段,作者故意宕开一笔,问:画师啊,你要是画一幅美女图,画她那红润的皮肤上披着乌黑的头发,那一定会使鉴赏者眼波为之流转,涎水为之常流,你为什么偏偏无意中要寄托自己寂寞孤傲的身世和性格,刻画那难以言传的精神气质呢?这一问问得十分含蓄,但把原作的不求邀众赏,潇洒作顽仙的意图问出来了,而自己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些。

这篇小赋在表现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比喻。但由于原作不在,喻体是什么,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这既是它的缺点,又是它的优点,因为它留给了读者很多再创造的余地,读者可以驰骋想象,从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内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