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阳台 张炎 |
释义 | 高阳台 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鉴赏 张炎的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当写于南宋亡之后,作者北游燕、蓟,襆被南归,重游杭州西湖时所作。词人借题咏西湖,抒发自己亡国破家的哀感,全词内容凄凉幽怨,风格婉丽、空灵,是张炎的代表作。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的是西湖的晚春景象。“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三句,乃实写西湖,光景宛然,写景如画。那密集相接的树叶遮住了黄莺儿的巢窠,隐蔽了穿枝而飞的鸟儿,春潮水涨,湖水平稳的波浪将轻飏的柳絮漫漫卷入波心,斜阳照着断桥边的归帆,不言西湖,而西湖自见,点题开门见山。“接叶巢莺”,系截取杜甫诗句“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而成。断桥在西湖孤山之侧,里湖外湖之间。从这几句的取景看,既切“西湖春感”的题目,又可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比较暗淡的。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意甚哀愁,却淡淡说出,且点明是暮春时节,流露出惜春的情怀。“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又是一折,进一步描写暮春之感。“东风”即春风,不说春风吹拂着蔷薇,而说“东风且伴蔷薇住”,一个“伴”字,一个“住”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所咏之物写活了,既形象而又富有诗意。“到蔷薇”是到了蔷薇花开的省文,蔷薇花开,连春接夏,至秋始谢。贾岛诗云:“蔷薇花落秋风起。”(《题兴化园亭》)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已至尾声,故说“春已堪怜”,这是惜春感情的又一次流露。但以上所写之景与惜春之感,还未见时代气息,下文“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暗寓宋亡之后,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因遭元蒙统治者的蹂躏,已经日见荒凉,昔日万绿丛中的西泠桥(在孤山下),如今变成一抹荒烟了。这里透出一点讯息,词人的伤春是与伤亡联系在一起的。上片词,开头还较含蓄顿挫,结语就显得格外沉痛。 下片重点抒发重游西湖时的今昔兴亡之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三句,暗写当时贵族的凋零。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过片首句即用此意。“韦曲”,在长安,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斜川”,在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写过《游斜川诗并序》。上片写西湖景象是实写,下片则用韦曲、斜川借指西湖,以“苔深”“草暗”四字形容胜地荒凉,无人游赏。张炎论词主清空,不主质实,借用典故又用借指法描写,当然比坐实描写要清空一些。“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以下至结尾,皆指作者,鸥鸟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忘机之鸟,本不知愁,听说如今也知道愁了,本是影写自身,却用“见说”(听说)二字虚提一笔,托之他人口气,故弄玄虚,这也是清空之处。“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两句,一面回忆西湖昔日的胜况,那处处笙歌的歌舞繁华,现在已成梦想,而且这种梦谁还有心再继续做下去呢?眼前只有关起门来喝点酒,睡个闲觉而已。言“浅醉”即不成醉,言“闲眠”即不成眠。个中苦况,是不言而喻的。 眼前是满目凄凉的景象,到处是苔深草暗的惨景,昔日的繁华已成梦想,怎么办呢?词人采取闭目塞听的办法来逃避现实,所以结穴处说:“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两个“怕”字,写出词人多愁善感、触物情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点,由于作者在词的写作时主张“协音声”,重视“句法”“字面”,讲究“虚字”的运用(见《词源》),所以这首词读起来,声情凄婉,音韵协和,朗朗上口,无“凝涩晦昧”之处。 此外,全词将写景、抒情与议论感慨融合在一起。因词题为《西湖春感》,咏物赋景,紧扣西湖暮春之景,又善于选择苔深、草暗的惨景,来增加景物的荒寒气氛。作者对景物,不作纯客观的描绘,处处注意突出一个“感”字,其中有惜春、伤春之感,今昔之感,家国兴亡之感。不过,由于作者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对于所感,表现得比较含蓄和婉转,而缺乏慷慨激昂之气,这多少削弱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