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葛覃 诗经
释义

风·周南

葛覃

葛之覃兮,〔1〕

长长的葛藤,

施于中谷,〔2〕

山沟沟里延伸,

维叶萋萋。〔3〕

叶儿密密层层。

黄鸟于飞,〔4〕

黄雀飞飞成群,

集于灌木,

聚集在灌木林,

其鸣喈喈〔5〕

叽叽呱呱不停。


葛之覃兮,

长长的葛藤,

施于中谷,

山沟沟里蔓延,

维叶莫莫。〔6〕

叶儿阴阴一片。

是刈是濩,〔7〕

葛藤割来煮过,

为绤,〔8〕

织成粗布细布,

服之无〔9〕

穿起来舒舒服服。


言告师氏,〔10〕

告诉我的保姆,

言告言归。

我告了假要走娘家。

薄污我私,〔11〕

洗洗我的内衣,

薄澣我衣。〔12〕

洗洗我的外褂。

害澣害否,〔13〕

该洗的是啥,甭洗的是啥?

归宁父母。〔14〕

我就要回家看我爹妈。

(余冠英译)

注释

〔1〕葛:多年生蔓草,纤维可织布。覃(tán):延长。

〔2〕施(yì):蔓延。

〔3〕维:发语词。萋萋:茂盛貌。

〔4〕黄鸟:黄莺,或黄雀。

〔5〕喈(jiē)喈:鸟鸣声。

〔6〕莫莫:义同“萋萋”。

〔7〕濩(huò):煮。

〔8〕(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9〕(yì):厌。

〔10〕言:语助词。师氏:保姆,女管家。

〔11〕薄:语助词。污:去污。私:内衣。

〔12〕澣(huàn):浣。

〔13〕害:通“曷”,何。

〔14〕宁:探望。

鉴赏

此诗诗意,《诗序》认为是“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比较牵强。今人或认为是“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如余冠英《诗经选》),或以为是“女仆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如袁愈嫈《诗经全译》)。后说颇巧,然就“归宁”一词在后世约定俗成的用法,及诗意本身看,仍以解为出嫁后的女子准备回娘家较妥。全诗表现的是婚后女子就要回家见爹妈的喜悦心情,极富生活情趣。归宁喜悦,溢于全诗,而三章表现各个不同。

这种喜悦心情在首章,是通过兴义或情景自然流露的。诗以“葛覃”(长长的葛藤)起兴。不仅如方玉润所说“因归宁而澣衣,因澣衣而念绤,因绤而想葛之初生”(《诗经原始》),同时须知诗经中以树木起兴者多有关乡里之思和福禄观念,而以葛起兴者特与婚恋有关(如《周南·樛木》《王风·采葛》《唐风·葛生》等,后世诗中“兔丝附女萝”“兔丝附蓬麻”的比兴亦属此类)。此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亦有取义,当象征女子的出嫁,而“维叶萋萋”“维叶莫莫”的盛景,则意味婚后生活的和谐(尤《桃夭》之“其叶蓁蓁”)。“黄鸟”三句亦属兴语,而以鸟起兴,其本原与怀念祖先及父母相关(详赵沛霖《兴的起源》)。以赋视之,群鸟呼晴,则属乐景,与将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心情是融洽的。

二章重复前章“葛覃”的兴语,由治葛为服的联想,说到各色衣服的称心。仍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三章通过将告假归宁之事说给保姆,及换洗内外衣裳,准备动身的情景,写出一种愉悦而兴奋的归心。“害澣害否”一句,“害(曷)”字《郑笺》训为“何者”,即“何所当见澣乎,何所当否乎?”与下句“归宁父母”衔接松脱。细玩味之,当为抒情主人公自为问答语气,“害”或应训“为何”,翻译为:“为什么浣衣?”“为什么不!”于此逼出末句,乃为“归宁父母”故也。

“归宁父母”一句为全诗结穴。而整首诗写法是逐层渲染愉悦的气氛,及于准备归宁的情事,先设悬念,最后点题、点眼。手法上很有特色。诗经多数篇章为两句一韵或一(意)群;此诗前两章均三句一群,采用隔韵,与第三章异。音情上由舒徐而促迫,形式内容结合极好。唐诗也有类似音节,然已先见于此矣。

*在《周礼·地官》中“师氏”为官名,又常见西周全文。故有人认为诗中女主人公为“师氏”家中贱婢,可备一说。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