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种瓜篇 曹叡 |
释义 | 种瓜篇 种瓜东井上,冉冉自踰垣。 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 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 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 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 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 鉴赏 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写一位新婚女子的内心独白,表示依附丈夫永无二心,并对丈夫提出永远相爱的愿望。因用种瓜起兴,故题为《种瓜篇》。 开始的“种瓜东井上,冉冉自踰垣”二句,既是起兴,又兼有比喻的意思。“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二句,很自然地承接上句,说到婚姻。“种瓜”,本是常见的事儿,没什么稀奇;种下的瓜子在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中,瓜藤也慢慢生长延伸,自然地沿着墙垣,乃至翻了过去,和墙外原有的葛藤自然就缠到一起去了,这也是一个极自然的现象,不足为奇。诗人却想到“瓜”藤与“葛”藤的紧紧“结连”,就像相互依存的夫妻关系一样,比喻是十分贴切的。把“与君新为婚”的事实和“瓜葛相结连”的现象合在一起,和《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中“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颇有相似之处,显然诗人是向民歌吸取了养料,因为当时所谓“古诗”,大部都是来自民间的歌诗。下面的“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两句,主人公以“不肖躯”三字自谦。她嫁给了丈夫,把全部身心“托”给了他,就像倚着“太山”那般牢固,从此有了保证,表示出对丈夫的绝对信任;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经济、政治地位因而造成妇女没有独立人格,不得不附属于男子的可悲现实。诗人笔下的她,虽然感到嫁了丈夫,寻到了依靠,但仍然担心被丈夫抛弃而忐忑不安,叹息道:“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兔丝”是一种弱小的蔓生植物,通常缠绕在其他植物身上吸取养分,有盘状吸根,古人误以为它“无根”。它“蔓延”而“登缘”到所依附的植物身上,毕竟不能自立,暗示妇女虽然嫁了丈夫,仍然常感恐慌。“萍”和“藻”都是水生植物,托身在“清流”之上,随时都有被水漂走的危险,和妇女虽然嫁了丈夫,时时担心被丈夫抛弃的心情极为相似。这两个比喻,形象而含蓄,委婉而动人,和前面的“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似乎矛盾,实则正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从而没有独立人格的自卑心理的交错反映,十分细致。“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两句,用“丘山”比喻丈夫,和前面的“太山”一样,表现了对丈夫的尊崇和感激。她以“贱妾”自称,对丈夫发誓,愿意永远坚执忠于丈夫的“拳拳”之心。她相信丈夫也会如此,用“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两句,进一步要求丈夫不要抛弃自己。古代誓词,经常以“天日”为自己的证人。她一方面向丈夫表示自己忠于丈夫的心为“天日”所“照知”,但对丈夫的心,仍然没有把握,“想君亦俱然”五字,是她对丈夫的请求,希望丈夫也在“天日”共照的情形下,发誓不抛弃自己。这五字照应全篇,出于害怕遭到抛弃而希望不被抛弃的动机,活画出封建时代妇女新婚时的惴惴不安之情。诗篇前后呼应,内部逻辑十分严密,而且除了末二句外,几乎句句用比喻,显得活泼生动,令人感到亲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从新婚那一天起,就在喜悦之中包含了被抛弃的恐惧心态,作品很自然地揭示了这一心态,是比较真实而细腻的。由于君尊臣卑的现实,也和男尊女卑的现实相一致,这类诗篇也常常可视为抒写“君臣遭际”的寄托性作品。作者出身皇家,这只是他的一篇拟作,可供欣赏。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