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秋风辞 刘彻
释义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1〕,携佳人兮不能忘〔2〕。泛楼船兮济汾河〔3〕,横中流兮扬素波〔4〕,箫鼓鸣兮发棹歌〔5〕。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6〕

注释

〔1〕秀:草木开的花。芳:花香。以春兰秋菊、香花芳草比喻贤良的群臣,即下句中之佳人。

〔2〕携:携带,带领。一作“怀”。佳人:心目中的好人,所指可随文而异,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二。此处谓群臣。又,清人张玉谷以此“佳人”为仙人(见其《古诗赏析》卷三),然考作者之礼迎宝鼎,祭祀后土以祈谷,与求仙事有别,故不从张说。可参阅《汉书·郊祀忘上》。忘通“亡”,失去。二句言作者出行,携带左右贤臣良弼,不能须臾离之。

〔3〕泛:浮,漂。楼船:建有楼的大船,多为战船,亦有游船,此处谓后者。济(jì):渡。汾河:河名,黄河支流,其源在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南流至新绛县西折,于河津县流入黄河。汉汾阴县在汾河之南,作者幸汾阴,遂济汾河。

〔4〕中流:河中央。素:白。

〔5〕棹(zhào):划船用具。棹歌:行船的人所唱的歌。《文选》本篇李善注:“棹歌,引棹而歌。”

〔6〕此句意为:年轻力壮能多久啊,对于老又有什么办法呢!

鉴赏

作者刘彻(前156—前87年),即汉武帝。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实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反击匈奴,开发边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及中外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并接受《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作为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础。汉武帝喜好和提倡文学创作,致使在位时期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也是西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此时辞赋的创作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空前的。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本人也有一些出色的作品,除本篇外,较著名的还有《瓠子歌》《李夫人歌》《李夫人赋》等等。

旧题东汉班固作的《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行幸河东郡,祭祀土地神,回首远望京都长安,欣然泛舟中流,与群臣宴饮,非常高兴,乃自作此《秋风辞》。逯钦立考证此辞作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见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古人亦有此说。是年作者43岁。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色。秋风吹动白云,草黄叶落,群雁南飞,一派清秋光景。古人评此二句感物悲秋,有楚辞逸致。萧瑟的秋气最易触发作家感慨的情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悲秋之作甚多,宋玉《九辩》为其首唱。其辞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漠(即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不难看出,《秋风辞》开头两句在写作上受到《九辩》的影响。这两句以凄清萧索的景象为全篇定下了伤怀的感情基调。

以下五句描写当时的宴乐情景。三、四两句,写群臣随侍,众美一堂,表现了作者对群臣的赞赏心情。汉武帝十分重视人才,注意选贤任能,在位期间,名臣济济,“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参阅《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如今吉日良辰,赏心乐事,明主贤弼,同舟尽欢。面对满堂“群芳”,武帝感触良深:汉家至此90年江山,不正依仗兰菊佳人们的鼎力支撑吗?自己得以使王朝臻于鼎盛,不也正靠了他们的力量吗?这两句自言与群臣关系亲密融洽,包含对群贤由衷的赞美,也表现了自己重贤爱才的真实情感。诸葛亮说:“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昔日高祖酒酣,歌大风而思猛士;如今武帝宴饮,咏秋色而赞贤臣。二者气势虽殊,重才思贤之心却是相通的。“《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东汉王逸《离骚经序》)古人常说此篇为《离骚》之遗响,兰菊芳香以比贤良,也正是楚辞的本色和传统。五、六、七三句,描写中流泛舟的热闹场面。楼船半渡,中流扬波,船上奏着美妙的音乐,舟子唱起欢快的船歌,活现出一幅帝王游乐图。

然而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尽欢之余,一桩心事袭上心头:人生短促,岁月如流,青春已逝,盛年不再,这欢乐的日子还有几多?船外云飞雁归,满目萧然,不正象征着自己老之将至,如草木之摇落变衰吗!思念及此,不由得悲从中来,黯然神伤。于是笔锋陡转,以末尾两句直写出作者此刻的感伤情绪,与开头两句相呼应。

开头写衰景,结尾抒哀情,五、六、七三句夹在当中,虽极写出当时场面的热闹壮观,但不能使读者感到多少喜悦欢乐的气氛和情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篇的主题思想在于抒发作者感物悲秋。乐极伤老的思想情绪,同时描写了泛舟汾河,与群臣宴饮的实际情景。为求长生不老,汉武帝曾多次遣方士入海求仙,炼丹采药,他自己也多次临海求仙。虽然直到67岁,即死前二年,他才最终觉悟,悉罢方士求仙事,但从《秋风辞》对老之将至所发的无可奈何的哀叹中,可以看出此时他已认识到衰老这一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了。

汉武帝喜好楚辞,他这首辞也明显体现了楚辞的传统。除上文说过的之外,本篇三言加兮字加三言和四言加兮字加三言两种句式,也与楚辞一脉相承。对于情景关系的处理,也很有特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萧瑟的秋景触动了汉武帝伤老的情怀,因而开头的衰景与结尾的哀情有着直接联系。尽管创作伊始,衰景勾起的哀情已充于胸,但作者并没有将景与情连着说出来,而是以较多的文字来描写当时的宴乐场面,将景和情分置于首尾,使之遥相呼应。这种手法使全篇浑然一体,又巧妙而有效地突出了感秋伤老,乐极哀来的主题。这可以说是本篇结构上的一大特点。本篇语言清丽,韵味深浓,文势跌宕,气调秀拔,读来极富音乐美。前四句语气平缓,二句一韵,意致深婉,情思缠绵;中五句则如迫不及待,喷薄直下,一韵到底,音调铿锵,后两句哀叹陡然迸发,紧锣密鼓,急管繁弦,突现了乐极哀来的转折,显示出了感情的激越和强烈。

《秋风辞》是汉武帝的代表作品,被古人誉为“绝妙好辞”。古代诗文中常将秋风与汉武帝联系起来,人所共知,唐人李贺、宋人苏轼都曾称汉武帝为“秋风客”,于此也可想见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了。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0: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