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驷驖 诗经 |
释义 | 驷驖 《诗经·秦风》 驷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车鸾镳,载猃歇骄。 鉴赏 历代解诗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美田猎之感”的作品。诗虽简短,却几乎概括了秦君狩猎的全过程。作品产生于何时,已不可确考。方玉润认为是“襄公以后诗也”。(《诗经原始》) 全诗共分三章。首章写秦君出猎时车马与从者之盛。“驷孔阜,六辔在手。”开篇从驾车的骏马起笔,极力形容马匹的高大雄壮,色彩夺目。“驷”(sì),四匹马的简称。“”,黑色之马,《说文》:“马赤黑者曰。”“孔”,甚。“阜”,肥大。“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六”,按正常数字计算,四匹马本应有八辔,但周代的车,独辕在中,内里两马称“服”,外两马称“骖”。服马各一辔,骖马各两辔,以便左右牵引,所以共有“六辔”。这两句说:驾车的四马,颜色黑红,高大雄壮;六条缰绳,抓在手中,奔向前方。“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公”,指秦君。“媚”,爱。“媚子”,即秦君之爱子。“狩”(shòu),古代冬季打猎。这两句说:秦君的爱子,跟随秦君,一起出猎,心情欢畅。上面四句通过车骑之盛,从者之众,渲染出一派喜悦欢快的心情,浸透着胜利的气氛,暗示出获猎必将满载而归。 第二章写打猎的过程。“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奉”,有两种解释。一解为“虞人”,即掌管秦君苑囿的官吏,他把苑中豢养的兽群驱赶到猎场待射。另一解借“奉”为“逢”,即遭遇之意。从突出秦君射猎这一角度来看,似以后解为佳。“时”,是也,即这个。“辰”,借为“麎”(chén),大鹿。“辰牡”,大公鹿。“硕”,大。这两句说:进入猎场,恰好遇见公鹿一匹;公鹿健壮,肥而又大,正好射击。“公曰‘左之’!舍拔则获。”“左之”,命令赶车人把车转向鹿的左侧,以便射击鹿的左体。一是易于射中鹿的心脏,很快使鹿死去;一是古时祭祀多用兽的右半体,射中左方能保持右体的完整。“舍”,放。“拔”,箭的末端,或称为括。“则”,即时。“获”,获得,猎取。这两句说:秦君下令,调转车辕,朝向左方;拉弓射箭,应声射中,倒在地上。 第三章写猎后凯旋。“游于北园,四马既闲。”“游”,指射猎之后从容悠闲的情态,这中间省略了许多过渡性笔墨。“北园”,恐非田猎的苑囿,而应是射猎后暂时休憩的北地林园。“闲”,一作“娴熟”解,一作“闲暇”解。此以后解为佳。这两句说:射猎以后,路经北园,从容舒缓;四匹大马,全身放松,脚步悠闲。“车鸾镳,载猃歇骄。”“”(yóu)车,古代的一种轻便车。“鸾”(luán),通“銮”,车铃。“镳”(biāo),马口中的铁嚼子。“猃”(xiǎn),长嘴猎犬。“歇骄”,短嘴猎犬。这两句说:轻快的马车,铃声叮,马嚼子作响;长嘴猎犬,短嘴猎犬,休息在车上。 以上三章,完整地反映了秦君狩猎的过程。作者有整体意识与完整的构思,每章均有不同的细节与刻画重点,通过不同的意象,渲染出不同的气氛。第一章写出猎盛况,突出马的雄壮矫健与驾车人的姿态。其中特别强调秦君的爱子随从出猎,愈加透露出随从队伍之盛大与必胜的信心。第二章点出公鹿的肥大,借以反衬秦君射击技艺的高超出众。“舍拔则获”一句把弓弦响处、大鹿应声倒地描写得惟妙惟肖。其中还夹有“左之!”这种命令词语,使读者有如闻其声之感。第三章写获猎后的喜悦心情,四句中连续用了“游”“闲”这种形容心态轻松愉快的语词,同时还特别交代了猎犬乘车的细节,借以衬托猎犬在射猎过程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君对它们也毫未忘却。看似闲笔,实际却反映出作者的匠心。 全诗字句整饬,音韵整齐而略有变化。前两章四句一韵,如“阜”“手”“狩”叶韵,“牡”“硕”“获”叶韵。第三章则两句一换韵,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获猎后起伏不平的愉悦心态。 从这首诗可以了解周代秦国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