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驯鹿赋 李俊民
释义

驯鹿赋

李俊民

有足而跂,有角而枝。处山而适,食野而肥。一旦为雉兔者所获,遂见絷于藩篱〔1〕。不缠而缚,不械而羁〔2〕。睹常如崖异〔3〕,履平如险巇〔4〕。野哉之性,何异夫由也之见仲尼〔5〕

郑人之梦,郑人之疑〔6〕。秦人之指,秦人之欺〔7〕。逐母而归,未能如西巴之麑〔8〕。与犬而嬉,慎勿效临江之麋〔9〕。鹿兮,鹿兮,汝生我依,我恩汝知。不见夫人之子食其肉而寝其皮。

注释

〔1〕见絷:被系绊。

〔2〕械:桎梏,用作动词。

〔3〕崖异:不寻常。

〔4〕险巇(xī):险阻崎岖。

〔5〕野哉:《论语》:“子曰:‘野哉由也!’”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性爽直勇敢。仲尼:孔子的字。

〔6〕郑人之梦:郑国樵夫击毙一鹿,藏于一处,忘其所在,便以为是梦。旁人得之,其妻又以为丈夫是梦中得鹿。后樵夫与得鹿者争讼于官,法官也弄不清谁真谁梦,只得把鹿分给两人。而国君却又认为法官是梦里分鹿。故事见于《列子·周穆王》。

〔7〕秦人之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为了试探群臣,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问左右,有人默不作声,有人说是马以阿顺赵高,凡直言鹿者,赵高都暗加陷害。

〔8〕西巴之麑(ní):汉刘向《说苑·贵德》:“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

〔9〕临江之麋:临江人养一麋,使与狗戏,狗怕主人,不敢伤麋。时日久了,麋以为狗真是朋友,一日出门,想与外面群狗游戏,结果被咬死吃掉了。故事见于《柳河东集·三戒》。

鉴赏

《驯鹿赋》的作者李俊民,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代不详。少习二程理学。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未久即弃官,教授乡里。金南渡后,他隐于嵩山,又徙怀州,隐居西山,自号鹤鸣道人。元世祖忽必烈曾经以安车相召,他仍乞还山,终不出仕。死后,赐溢庄靖。他诗文兼长,著有《庄靖集》十卷。集中于入元之后只书甲子,颇多幽愤之音。其诗风清新奇崛,文格冲淡和平。

《驯鹿赋》是他的一个佳篇,构思新巧,意蕴深长。

赋的开篇只是将鹿的跂足和枝角,以特写镜头推出,但由于突出了鹿的形体特征,读者脑中却自然出现鹿的整体形象,艺术上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随着镜头的拉远,读者视野展开,鹿的山野生活情景呈现在眼前。你看那山鹿,奔跑于旷野之上,徜徉于密林之中,渴饮山泉,饥餐野苹,安逸舒适,逍遥自在。这一幅恬美的画面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文中一个“适”字、一个“肥”字,就隐约流露了他的欣赏、赞美之情。

在完成必要的铺垫之后,作者以“一旦”二字使笔锋急转,忽将山野之鹿置于藩篱之中,然后以铺排的笔墨刻画山鹿此时此刻的举止神态。你看它不用绳索、不须桎梏,就被稳稳地束缚住了,何等柔弱驯服。它眼见常物,却惊骇万状,如睹怪异;脚踏坦途,竟战战兢兢,如履险地,神情简直使人怜悯。鹿既如此柔顺而且易惊,哪里谈得上什么野性!作者因由野性之失,而把山鹿陷藩篱比作子路见仲尼。这真是一个异常新颖而大胆的比喻,它幽默诙谐,别有一种滋味。

如果说赋的前段是指鹿描述,侧重写其性格之驯服,后段则是面鹿而谈,主要言其运途之险恶。这后一段首先是直截了当地否定“郑人之梦”和“秦人之指”,然后告诫山鹿,不可心存侥幸,而要谨防厄运。文中意思是:传说梦中得鹿,那全是郑国的人多疑,曾有鹿被郑国樵夫击毙,那是铁的事实,哪里是梦呢!而鹿不可能总像幸运的西巴之麑,追随母鹿脱险而归。指鹿为马,那是秦国赵高的欺骗,鹿终究不是马,鹿就是鹿,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千万不能像糊涂的临江之麋,去与凶恶的狗们嬉闹。这些话语重心长,如对故人言。作者此时情动于中,不可遏制,“鹿兮鹿兮,汝生我依,我恩汝知”。深沉的呼告,恳挚的剖白,可见他与鹿休戚与共,相依为命,情深义重,非同一般。赋的结尾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食肉寝皮”这一句道来异常冷峻,令人不寒而栗。作者意在他人对鹿的残害作为强烈对比,反衬自己对鹿的深挚情谊,同时以此血淋淋的图画再次敲响警钟:鹿兮鹿兮,出处万万不可大意!

全文生动地刻画了鹿的形象,对鹿的处境和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古代隐士因不满现实而遁迹山林,往往与麋鹿为伍,麋鹿便与隐士结下不解之缘。鹿冠、鹿裘甚至成为隐士特有的服饰。李俊民长期隐居山野,交游麋鹿,他在金亡之后,心中系念宗邦,更加慎于出处。所以这篇赋自然以鹿作为吟咏叙写的对象,借鹿喻人,咏物言志,抒写自己对当时动乱时世的深切的感伤和对士人出处问题的痛苦的思考。

咏物言志在诗歌中屡见不鲜,而这一类赋并不多见。历来咏物佳作的艺术底蕴在于,既贴切其物,又不滞于物。《驯鹿赋》颇有几分散文诗的韵味。它通篇扣题,句句写鹿,而又不是漠然客观地就鹿写鹿,它笔端饱蘸着情感,言下别有寓意,诚挚感人,耐人寻味,既具有鲜明的形象,又可见到哲理的闪光。譬如作者对山野中鹿的描述和对藩篱中鹿的刻画对照之下,不是可以给人某种暗示和启迪吗?

作为一篇小赋,《驯鹿赋》既不去竭力藻饰,也未曾大肆铺排。它的语言简古凝练,蕴涵丰富,表现力强。例如作品用“睹常如崖异,履平如险巇”两句来刻画藩篱中鹿的惶恐惊骇之状,笔墨简洁,却非常传神,因为能够调动人的经验,启发人的联想,所以它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还有典故的运用,《驯鹿赋》也颇具特色。作者笔下典故,或采用正格,或取其变式,或袭用常意,或反其意而用之,翻腾变化,灵活自如。尤其是几个典故贯串起来,连绵而下,形式上相互辉映,意思上前后紧承,诵读之时,语调极其自然流畅,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

总之,《驯鹿赋》“格老而意新,辞经而旨远”(史秉直《庄靖集序》),的确值得玩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