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发赋 左思 |
释义 | 白发赋 星星白发,生于鬓垂〔1〕。虽非青蝇,秽我光仪〔2〕。策名观国〔3〕,以此见疵。将拔将镊,好爵是縻〔4〕。 白发将拔,惄然自诉〔5〕:“禀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6〕。朝生昼拔,何罪之故?子观桔袖,一皜一晔〔7〕,贵其素华,匪尚绿叶。愿戢子之手〔8〕,摄子之镊〔9〕!” 咨尔白发:“观世之途,靡不追荣,贵华贱枯。赫赫阊阖〔10〕,蔼蔼紫庐〔11〕,弱冠来仕〔12〕,童髫献谟〔13〕。甘罗乘轸〔14〕,子奇剖符〔15〕。英英终贾〔16〕,高论云衢〔17〕。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发临欲拔,瞋目号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归周〔18〕,周道肃清;四皓佐汉〔19〕,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荣〔20〕?” 咨尔白发:“事各有以〔21〕。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贵耆耋〔22〕,今薄旧齿〔23〕。皤皤荣期〔24〕,皓首田里。虽有二毛〔25〕,河清难俟〔26〕。随时之变,见叹孔子〔27〕。” 发乃辞尽,誓以固穷〔28〕。昔临玉颜,今从飞蓬。发肤至昵,尚不克终。聊用拟辞,比之国风〔29〕。 注释 〔1〕鬓垂:指鬓角,耳旁鬓发下垂处。 〔2〕青蝇:苍蝇。光仪:光彩的仪容。 〔3〕策名:用简策命官授爵,此处即出仕之意。观国:观国事,指参政。 〔4〕爵:官爵。縻(mí):牵系。《易·中学》:“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5〕惄(nì)然:忧心忡忡的样子。 〔6〕惕然:忧愁恐惧的样子。见恶(wù):被讨厌。 〔7〕镐(hào):白色。晔(yè):光。 〔8〕戢(jí):停止。 〔9〕摄:收藏。 〔10〕阊阖(chāng hé):皇宫的正门。 〔11〕蔼蔼:人多而有威仪的样子。紫庐:犹言紫宫,即皇宫。 〔12〕弱冠(guàn):弱,年少。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童髫(tiáo):童年。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谟(mó):谋略。 〔14〕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乘轸:指乘车出使赵国。 〔15〕子奇:汉时齐人,年16即奉齐王命治理阿地,阿大治。剖符:古代君王把符节剖分为二,与受命者各执其半,作为信证。 〔16〕终贾:西汉的终军和贾谊。 〔17〕云衢(qú):青云路,指仕途。 〔18〕二老:指伯夷和吕尚。 〔19〕四皓:秦末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20〕要(yāo):通“邀”,求取。 〔21〕以:因由,缘故。 〔22〕曩(nǎng):以往。耆耋(qí dié):古称六十岁为耆,八十岁为耋。 〔23〕旧齿:指老年人。 〔24〕荣期:荣启期,春秋时人,隐士。孔子游泰山,曾见他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25〕二毛:头毛斑白,指老年人。 〔26〕河清难俟:相传黄河千年一清。比喻时久难待。 〔27〕“随时”句:《易·随(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相传《彖》是孔子所作,故云。 〔28〕固穷:安守贫困。 〔29〕国风:《诗经》的一部分,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鉴赏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志高才雄,但是生不逢时。在他所生活的年代,政治局势每况愈下,门阀制度日趋森严。他出身寒微,又不喜交游,因而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仕途备受压抑。严峻冷酷的现实,决定着他一生思想上的发展变化。由他的诗歌《咏史》八首,我们可以读到他思想发展变化的三部曲:最初是“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精神乐观,积极用世;后来他认清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深感苦闷;最后,他决心“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与统治集团决裂,以表示反抗。《白发赋》显然是他处于第二阶段时写的作品,大概因为人至老年、位处卑贱,受到歧视有感而作。作品假借怨恨白发、拔除白发来自我解嘲,并且讽刺时世,抒发了怀才不遇、仕途困窘的惆怅和愤懑。 《白发赋》利用对话来展开情节、构架全篇,这是对赋体创作传统艺术的继承。然而它既不像宋玉《风赋》那样假托于真实人物的对话,也不像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以虚构人物的对话作为结构形式,它近似于贾谊的《 《白发赋》颇具几分寓言故事的身姿风韵。赋写“我”打算拔去白发,以求官运亨通,不料在白发与“我”之间爆发一场论战。作品诙谐风趣而又发人深省。 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叙写“我”与白发之间矛盾的由来。这一段乍看似乎文字简单,语调平淡,细加品味,其中不无曲折和波澜,句句能引人悬想。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这是老年来到的信号。下文将要抒写迟暮之感吧?不,“我”只是怨恨白发玷污了仪容。身为男子为何如此看重自己的容貌?原来我担心的是,没有光彩的仪容,便会失去加官晋级的机遇。这一段开门见山,紧扣题目,从白发上落笔,由“我”讲述白发对自己的威胁和拔除白发的打算。白发垂鬓,竟会妨碍做官,为了前程竟要拔除白发,作者故意以郑重其事的声态,申述着荒唐可笑的事理,作品因而生发一种幽默感和启示力,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激起某种思考。 第二段至第五段是一个完整的发言记录,生动地反映了白发与“我”的论辩与抗争。首先是将被拔除的白发悲切切地倾诉了自己的不幸和冤屈,苦苦哀求“我”手下留情。它的不幸确是与生俱来,从一开始它即被人厌恶。其实白色有何不好?对于橘柚,人们不正是轻其绿叶而重其白花吗?哎呀,你这白发!什么绿叶白花,那可是自然界,你不看看这人世间,谁不追求荣华富贵!尽管白发的诉说颇为感人,“我”却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我”所关心的是仕途进退、宦海浮沉,“我”所理想的是“弱冠来仕”、少年得志。至于拔去白发,保全白发,这自然在于我,谁也别想阻拦。他所说的前几句道破了当时的世态人情,而后半部分,在对阊阖、紫庐的渲染上,在对甘罗、子奇、终军、贾谊的夸耀中,向往、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总的来看,这番话有些似是而非。难怪白发高声呼号,怒目而视,奋起反驳。它指出甘罗、贾谊都是以贤能见称,并非因发黑得举,同时以二老归周、四皓佐汉为例,证明白发不妨碍人们身受重用,建功立业。白发的论证十分有力,却也不是无懈可击。它所谓“国用老成”,只是“闻之先民”,当今世界用人如何,它避而不提。于是“我”力辩古今不同的道理,随即以荣启期自比,大发牢骚。所谓“河清难俟”,正是生不逢时之叹,矛头直指当时现实。末了还借孔夫子的感喟,深深地吐出一口闷气。这一回合,“我”把握主动,终于反败为胜,占了上风。 这几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充分展开地描述“我”与白发的冲突。由于作者的巧妙安排,这场冲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作品犹如摄录了一个精心编导的话剧小品,读来扣人心弦,兴味盎然。剧中两个角色白发和“我”,都被塑造得棱角分明,栩栩如生。剧中道白如“愿戢子之手,摄子之镊!”表现白发的哀求,“何我之冤!何子之误!”表现白发的号呼,无不口吻毕肖,神态活现。 最后一段写白发面对“我”所揭露的不合理现实,无言以对,只是发誓安守穷困。“誓以固穷”一句特别明显地回响着弦外之音。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之后,还就此略加评说。“昔临玉颜,今从飞蓬。发肤至昵,尚不克终。”寥寥数语,其悲凉之气已沁人肺腑,其中“今”与“昔”两相对照,“至”与“尚”前后呼应,流露了作者无限深沉、无限痛切的人生感慨。 全文看来,《白发赋》是依据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按照顺叙结构来谋篇布局,总体上表现为叙事方式,但是叙事过程中,又包含着大量的议论,说理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通过叙事与说理的有机结合,作者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得以尽情地抒发。由于寓议论于叙事,融情理为一体,《白发赋》显得结构浑成,血肉丰满。 《白发赋》更为显著的特色是寓庄于谐,风趣活泼。本来,作者的创作意旨是在于宣泄满腹不平之气,但是,作品却没有直接作不平之鸣。它只是抓住白发垂鬓这小事一桩,借题发挥,大做文章。它借助艺术的想象,利用拟人的手法,虚构白发与人论争的奇幻情节,以幽默诙谐的语调,调侃讥讽,嬉笑怒骂,在轻松的笔墨中凝聚着沉重的情感,从活泼的形式下显示出严肃的主题。 总之,《白发赋》是一篇新颖别致、富有特色的抒情佳作。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