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顽山赋 黄淳耀
释义

顽山赋并序

黄淳耀

黄子游豫章〔1〕,见水次有山〔2〕:块然生〔3〕,黝然黑〔4〕,骨然立〔5〕,草木泥土,一不得附丽焉。征其名于土人〔6〕,皆不能答。黄子曰:“噫,此顽山也!放于寂寞之滨〔7〕,不能出云饮、见怪物〔8〕。”感而作赋,且责且誉焉。

茫茫太始〔9〕,厥初生山〔10〕。下根坤轴〔11〕,上薄玄间〔12〕。擢草木而为发〔13〕,涌金银而发颜〔14〕。含阳吐雾〔15〕,祇包鬼关〔16〕。三浮瀛海〔17〕,五镇人寰〔18〕。鸟飞翻兮不极〔19〕,猿狡黠兮难攀〔20〕。峰复峰兮崒嵂〔21〕,涧又涧兮潺湲〔22〕。吾独怪夫南斗元精〔23〕、西江洪秀〔24〕,割为此山〔25〕,肖形惟陋〔26〕:营脉不分〔27〕,首脊相瞀〔28〕;侧瞰无林〔29〕,平观失岫〔30〕;合类釜鬵〔31〕,分侔饤饾〔32〕。灵草避而不生,雰霞举而莫就〔33〕。巨灵擘之不能离〔34〕,始皇鞭之不能走〔35〕。吾得谥之曰“顽”〔36〕,异古初之所授。

有如鳌岫春过〔37〕,莲崖雨遍,树合疑屏,花开似面,樵客往而路迷,羽人来而目眩〔38〕。时维此山,颓然不变〔39〕。如彼朱门,繁华相扇〔40〕;季路原思〔41〕,不离贫贱。又如凛秋劲冬,千山其空,桂枝葱蒨〔42〕,松盖牢笼〔43〕,霰雪加而如怒,瀑泉激而生风。时维此山,诎然〔44〕。如彼乱世,干戈相雄〔45〕;黄公绮季〔46〕,保其童蒙〔47〕

至若两峰奇绝〔48〕,庐岳怪伟〔49〕:翠扑云端,绣铺谷里;远喻连衡〔50〕,近同压垒〔51〕。千岩仰之若附庸〔52〕,万奔之若儿子〔53〕。嗟此山之不朝〔54〕,类海国之负恃〔55〕。彼万夫之仰观〔56〕,繄仁者而乐之〔57〕。相阴阳而卜宅〔58〕,奉牲璧而祷祈〔59〕。非亘地而凌轹百国〔60〕,即触天而云雨四陲〔61〕。苟其顽也类此,复奚取于山为〔62〕

若夫劫火扬灰〔63〕,洪流灭木〔64〕,泽竭伊洛之源〔65〕,钟响铜山之谷〔66〕,坏碑沉沧海之滨〔67〕,跛羊上废台之麓〔68〕,则此山之坚完,虽一毫而不缩。有锯齿之雕虎〔69〕,暨脩头之赤精〔70〕,日经营乎窟宅〔71〕,思咀嚼乎含生〔72〕。畏此山之发露〔73〕,乃欻尔而遐征〔74〕。彼蛟龙之跳波〔75〕,虽捧土而莫争〔76〕,立此山于堤岸,类屹然之金城〔77〕。桑沃若而春美〔78〕,黍翼然而秋成〔79〕。合太气于坯浑〔80〕,配神功之无名〔81〕。吾不知在天地者几千万载,岂夫人之所能轻〔82〕?方丈绵邈〔83〕,石闾杳冥〔84〕。吾将游六合而遄返〔85〕,求至道于山英〔86〕

注释

〔1〕豫章:江西。

〔2〕水次:水旁。

〔3〕块然:独处的样子。

〔4〕黝(yǒu):微青黑色。

〔5〕骨然:有骨无肉的样子。

〔6〕征:询问。土人:当地人。

〔7〕滨:水边。

〔8〕见(xiàn):出现。

〔9〕太始:古代指形成物质的原始状态。

〔10〕厥:具。

〔11〕坤轴:古人想象的地轴。

〔12〕玄间:天空。

〔13〕擢(zhuó):扬起。

〔14〕发颜:容光焕发。《关令尹喜内传》上说,“天下名山五百岁一开,开时金玉之精涌出”。其他书上也有“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管子》),“山上有葱,下有银山”(《酉阳杂俎》)之类的记载。用现代矿学的观点看,山上土石颜色和植被与山中矿藏往往有关。

〔15〕阳:精气。

〔16〕祇(qí):地神。

〔17〕三浮瀛(yíng)海:传说渤海之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8〕五镇人寰(huán):九州大地上有五岳名山:泰、华、衡、恒、嵩。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19〕翻:飞。极:达到顶点。

〔20〕狡黠(xiá):狡捷,机敏。

〔21〕崒嵂(zú lǜ):山高耸的样子。

〔22〕潺湲(chán yuán):水流动的样子。

〔23〕南斗:斗宿。元精:天地之精气。

〔24〕西江:长江西来,称西江。洪秀:德行秀颖。这里指神奇灵秀。

〔25〕割:分割。

〔26〕肖形:形象。

〔27〕营脉:血脉。

〔28〕瞀(wù):分辨不清。

〔29〕瞰(kàn):望。

〔30〕岫(xiù):山穴。

〔31〕合:总起来看。类:相似。釜鬵(xí):炊具。鬵为大釜。也有说是上大下小像甑(zèng)一样的鼎。

〔32〕侔(móu):同。饤饾(dìng dòu):堆叠于盘中供陈设的蔬果。

〔33〕雰(fēn):雾气。举:飞举。

〔34〕巨灵:古神论中擘开华山的河神。擘(bò):分开。

〔35〕“始皇”句:《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辄鞭之,皆流血。”说秦始皇鞭石是省略说法。

〔36〕谥(shì):称,给予称号。

〔37〕鳌岫:同下“莲崖”,皆为对山的美化说法。出惠标诗“鳌岫含烟耸,莲崖照日开”。

〔38〕羽人:道士。目眩(xuàn):眼花缭乱。

〔39〕颓(tuí)然:光秃秃的样子。

〔40〕扇:通“搧”,扇扬。

〔41〕季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庄子》、《史记》上说原思贫苦。

〔42〕葱蒨(qiàn):青翠茂盛。

〔43〕牢笼:幽深浓密。

〔44〕诎(qū)然:短缩。(gōng):恭谨的样子。

〔45〕雄:争雄。

〔46〕黄公: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曾在圯(yí)下授张良《太公兵法》。绮季:绮里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47〕童蒙:幼稚未开的儿童。这里指纯朴天真,不染世俗。

〔48〕两峰:庐山著名的香炉峰、五老峰。

〔49〕庐岳:庐山,在江西省北部。

〔50〕连衡:战国时张仪说六国共同事秦,称连衡。衡,横。这里比喻山势聚拢密匝。

〔51〕压垒:重叠紧列的营垒。

〔52〕岩(yán):高峻的山。

〔53〕(yǎn):山峰,或小山。

〔54〕朝:朝拜。

〔55〕海国:海外之国,与“中土”相对。负恃:有所凭借而持对立态度。

〔56〕“彼万夫”句:《韩诗外传》:“山者,万人之所瞻视。”

〔57〕繄(yī):是。孔子说过“仁者乐山”的话。

〔58〕相阴阳:占视风水。卜宅:选择住址。

〔59〕奉:献。牲璧:祭神用的猪、牛、羊和美玉等供品。

〔60〕亘(gèn):连接。亘地:拔地而起。凌轹(lì):欺压干犯。这里是指山的气势笼罩广大地域。

〔61〕四陲(chuí):四方。陲:边境。

〔62〕奚:何。

〔63〕劫火:佛家认为的世界毁灭时的大火。

〔64〕洪流:远古时的大水。

〔65〕伊洛:伊水,洛水。《国语》上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说法。

〔66〕“钟响”句:《世说新语》:“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相传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南郡山崩;汉顺帝时殿下钟鸣,蜀岷山崩。古人迷信说法,认为山与铜是母子关系,相互感应。

〔67〕碑:刻石,如峄山刻石叫峄山碑。此指碣石山刻石。秦皇汉武皆曾在此山刻石观海。山在海边,也有沉入水中的说法。

〔68〕“跛(bǒ)羊”句:废台倾圮,所以跛羊能上。麓:山足。这里指台坍塌形成的斜坡。

〔69〕锯齿:锯子一样锋利的牙齿。雕虎:兽名。身有花纹,如同雕画,故名。

〔70〕暨(jì):及。脩:长。赤精:山精,传说中的怪兽,赤色。

〔71〕窟宅:洞穴。

〔72〕含生:有生命之物。

〔73〕发露:暴露,无遮蔽。

〔74〕欻(xù)尔:忽然,迅疾。遐征:到远处去。

〔75〕跳波:喻水灾。

〔76〕捧土:以手捧土堵塞决水。用宋赵希言亲自捧土投石、率民救灾筑堤的故事。

〔77〕屹(yì)然:耸立不动。金城:坚固的城墙。

〔78〕沃若:茂盛的样子。

〔79〕翼然:黍稷成熟下垂的样子。

〔80〕坯浑:天地形成之前的状态。

〔81〕无名:天地之始。

〔82〕夫(fú):发语词。

〔83〕方丈:仙山。绵邈(miǎo):遥远。

〔84〕石闾:山名,在山东泰安县南。汉武帝曾封泰山,禅石闾。杳冥(yǎo míng):虚渺难见。

〔85〕六合:天下。遄(chuán)返:速返。

〔86〕山英:山神。

鉴赏

黄淳耀(1605—1645),字蕴生,明末苏州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不受官职。1645年7月,他与侯峒曾一起被嘉定人民推为首领,率众抗清。城破,与其弟渊耀相对自缢于城西僧舍。他一生致力于学术文章,重视自身修养。文风上反对时文的浮靡淫丽,也绝无明季剽摹谲怪之习;学风上也没有当时党同伐异的恶劣倾向。诗文卓然名家,古诗多拟陶渊明,故号陶庵。有《陶庵全集》等传世。《明史》有传。

《顽山赋》是黄淳耀游历江西、偶然见到水边一座无名小山、慨然兴感而成。其小序可以说是一篇微型的赋。既刻画了小山的外形:孤立独处,颜色黝黑,形销骨立;又点出小山的特征:没有泥土,不长草木。说明这是一座丑陋不堪、与人无利而又无可名之的小山。同时又慨叹它不能兴云起雨,藏精隐怪,是一座被人遗忘的山。作者将它定名为“顽山”。

至此,可以说已意足神完,无须再多写什么。然而作者利用赋体“铺采摛文”的长处,采取正反对比、虚实相衬、高下相形、有无相生的手法,扩展了时空,开拓了境界,达到了赋不仅“当有者尽有”,而且“难有者能有”的极致。

先是正反对比。赋一开头即从远处大处落笔,正面写出天地之间的山应当具有的雄奇秀丽。山产生于天地之初,拔地触天,以茂盛的草木为纷披的长发,因蕴藏着宝物而焕发着容光。它蕴含着天地精气、兴云吐雾,并有鬼怪神祇把守。在夸张地渲染了山的家族的威风光彩之后,笔锋一转,落到反面,写“异古初之所授”的顽山。一美一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觉得这顽山实在其貌不扬,真有愧于天地所生,它的外部形象也就深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了。再看虚实相衬。作者以山色景致的四时变化来衬托顽山的依然故我。这里的四时山景是泛写,是虚景,却衬托出顽山寒酸孤寂之实。这种映衬并非外在的美丑相对,而是一动一静,以动显静,再加上人格化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顽山的个性特征。再看高下相形。作者引出为本地风光之最的名山——庐山,与这名不见经传的顽山对照。庐山代表山的高标准,不能不使顽山“相形见绌”。不过,作者写高下,并不意味着分尊卑。顽山的孤傲不驯,独立不倚,于前可见;顽山的有功于人、有德于世,也通过摇曳生姿的反诘句式,暗示于后。第四,是有无相生。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空中走笔,先勾勒一幅自然界的灾变图:一场毁灭世界的大火,余灰飞扬;洪荒时期的大水,冲走树木;伊水、洛水源头枯竭;铜山崩毁,震得钟声激荡;碣石山石刻沉入海中;高台倾圮,跛羊登上台畔。然而顽山却仍保持它的坚固完整,一丝一毫也未减少。这不仅赞美了顽山历劫不变的生命力,也等于为其“肖形惟陋”加以注脚。五层“无中生有”、“以无形有”的写法,高度赞扬了顽山。结尾时,作者深有感慨地歌颂顽山气合阴阳,功配天地,阅世几千万载,绝对不可等闲视之,并表达了自己为顽山所折服,愿与之相依终身的决心。

作者洋洋数千言,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突出山的一个特点“顽”,表达两种态度:责与誉。“顽”是人格性的概念。《说文》:“顽,(kūn)头也。”指未劈开的木头或捆成一束未分开的木材。顽,就是指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劈不开。所以古训有“愚”、“钝”二解,更有“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左传》)的说法。可见,“顽”的内涵是如何丰富。我们从赋中所写,也可看出顽山之顽,代表一种人格:外朴内秀,大智若愚;不哗众取宠,亦不无谓竞争;不趋炎附势,亦不藏污纳垢。逆俗反常,始终如一。用舍行藏,不计物议。所以,作者明言“且责且誉”,其态度却是欲扬故抑,责少誉多,而且责时也是名责而实誉。主要还是表达了对顽山的赞美与景仰。

顽山的形象中,有黄淳耀的影子在。《明史》本传称赞他一生注重自身修养,《四库提要》称赞他“不为荣利所挠”,“矫然拔俗”。他最后以身殉国,不愧生平,更说明他是有所追求的。黄淳耀此文与柳宗元《愚溪诗序》立意大体相同。柳宗元贬永州时,住在一小溪旁,名之为“愚溪”,写有“八愚诗”。文中说:“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顽同义,两文也有相通之处。不过,柳文显豁,主要表达被贬后忧谗畏讥,远祸全身的消极避世的感情;《顽山赋》含蓄,体现出的是一种渴求理解、有志用世却又严于操守的心情。可见,黄淳耀此赋是有取于柳文并有所变化、有所突破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