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涉江 屈原
释义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1〕,年既老而不衰〔2〕。带长铗之陆离兮〔3〕,冠切云之崔嵬〔4〕。被明月兮珮宝璐〔5〕世溷浊而莫余知兮〔6〕,吾方高驰而不顾〔7〕。驾青虬兮骖白螭〔8〕,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9〕。登昆仑兮食玉英〔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11〕,旦余济乎江湘〔12〕乘鄂渚而反顾兮〔13〕,欸秋冬之绪风〔14〕。步余马兮山皋〔15〕,邸余车兮方林〔16〕。乘舲船余上沅兮〔17〕,齐吴榜以击汰〔18〕。船容与而不进兮〔19〕,淹回水而疑滞〔20〕。朝发枉渚兮〔21〕,夕宿辰阳〔22〕。苟余心其端直兮〔23〕,虽僻远之何伤〔24〕入溆浦余儃佪兮〔25〕,迷不知吾所如〔26〕。深林杳以冥冥兮〔27〕,乃猨狖之所居〔28〕。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29〕。霰雪纷其无垠兮〔30〕,云霏霏而承宇〔31〕。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3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33〕接舆髡首兮〔34〕,桑扈臝行〔3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6〕。伍子逢殃兮〔37〕,比干菹醢〔38〕。与前世而皆然兮〔39〕,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40〕,固将重昏而终身〔41〕乱曰〔42〕:鸾鸟凤皇〔43〕,日以远兮。燕雀乌鹊〔44〕,巢堂坛兮〔45〕。露申辛夷〔46〕,死林薄兮〔47〕。腥臊并御〔48〕,芳不得薄兮〔49〕。阴阳易位〔50〕,时不当兮〔51〕。怀信侘傺〔52〕,忽乎吾将行兮〔53〕

注释

〔1〕奇服:奇伟的服饰,指下文的带长剑,戴高冠,佩珠玉等,比喻自己的高洁。

〔2〕不衰:不懈。

〔3〕长铗:长剑。陆离:长貌。

〔4〕切云:冠名。

〔5〕被:披。明月:珠名,即夜光珠。

〔6〕溷浊:混乱污浊。

〔7〕高驰:高高飞驰。

〔8〕青虬:青色的无角龙。骖:套在辕马之旁的马。白螭:白色的无角龙。

〔9〕重华:帝舜之名。瑶:美玉。圃:园。

〔10〕玉英:玉树的花朵。

〔11〕南夷:南方落后民族,此为讽刺楚国集团。

〔12〕旦:清晨。

〔13〕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

〔14〕欸:叹息声。绪风:余风,喻寒气未尽。

〔15〕山皋:依山傍水的高地。

〔16〕邸:停住。方林:地名。

〔17〕舲(línɡ):有窗的船。沅:水名,在今湖南。

〔18〕齐:并举。吴榜:船桨。汰:水波。

〔19〕容与:缓慢。

〔20〕淹:停留。回水:回漩的水。疑滞:同“凝滞”,停滞不前。

〔21〕枉渚:同“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市南。

〔22〕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西。

〔23〕苟:诚,只要。

〔24〕僻远:偏僻辽远。

〔25〕溆浦:地名,在今湖南。儃佪:徘徊。

〔26〕如:往。

〔27〕杳:深远。

〔28〕狖(yòu):黑猿,仰鼻长尾。

〔29〕幽晦:幽深黑暗。

〔30〕无限:无边无际。

〔31〕霏霏:浓密的样子。承宇:连接屋檐。

〔32〕幽:深隐。

〔33〕固:必,一定。终穷:政治失意到底。

〔34〕接舆:春秋时楚国贤者,隐居不仕,与孔子同时。髡(kūn)首:剃去头发,是古代刑罚的一种。

〔35〕桑扈:古代隐士。臝(luǒ)行:同“裸行”,脱去衣服裸身而行。

〔36〕以:用。

〔37〕伍子:伍子胥。

〔38〕比干:殷纣时的贤臣,谏止纣王淫乱,被剖腹挖心而死。菹(zū):酸菜。醢(hǎi):肉酱。菹醢:表示死得很惨。

〔39〕与:同“举”,整个。

〔40〕董:正。

〔41〕重昏:陷于层层黑暗包围的境地。

〔42〕乱:辞赋总结全篇宗旨的一段文字。

〔43〕鸾鸟凤皇:比喻贤人。

〔44〕燕雀乌鹊:比喻佞臣。

〔45〕堂坛:比喻朝廷。

〔46〕露申:即瑞香,芳香植物。辛夷:香木名。

〔47〕林薄:稠密的树木杂草,比喻众多的小人。

〔48〕腥臊:气味恶臭之物。御:用。

〔49〕薄:靠近。

〔50〕阴阳易位: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比喻当时楚国的政治状况。

〔51〕时不当:生不逢时。

〔52〕怀信:心怀忠诚。侘傺(chà chì):不得志的样子。

〔53〕忽:飘忽。

鉴赏

屈原《九章》之一的《涉江》,是伟大诗人流放途中抒情言志的作品。他从今湖北省武昌市出发,到了现在的湖南省地区。诗中说他乘鄂渚,邸方林,渡江湘,又溯沅水而上,宿辰阳,迷途于溆浦山中,行程路线,历历在目,是研究屈原晚年经历和思想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很值得我们重视。

屈原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战争连绵,掠地攻城,如不发愤图强,革新内政,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联齐抗秦,实行法治,举用贤能,不仅要使祖国能够自立于列强之林,还想积聚力量,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但由于统治阶层的群小沆瀣一气,千方百计加以抵制和破坏,屈原不但壮志未酬,反而被朝廷所疏远,甚至流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不可挽回地日益沉沦,自己在政治上、生活上以及身心各个方面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摧残。但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在逆境中绝不愿改变初衷而随波逐流。在《离骚》中,屈原已表示过“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涉江》中,一开始他就又重申了这种信念:“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他的用芰荷裁衣、荚蓉作裳,不过是坚持追求品德高洁的象征,并非真正去搞奇装异服,以惊世骇俗。他的所谓“奇服”,不论是腰佩长剑,头戴高冠,还是满身珠宝,也不过是标榜他那特立独行,到晚年仍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他坚信真理和正义在自己一边,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完全可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因此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知难而进,虽“年既老而不衰”,诚非虚言。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就赞誉他“濯淖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千百年来,屈原之所以一直受人崇敬,不仅因为他的作品好,也因他的人品高尚的缘故。

屈原流放途中,一度迷失方向,独处深山,猿狖哀鸣,雨雪纷纷,地黑天昏,环境极其恶劣。他在《涉江》中写道:“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这些景物不完全像是托物言志,似乎更多的是实景实录。面对如此凄凉幽暗的现实,怎能不感到孤独?但他觉得“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这与孔子所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的思想如出一辙。只要自己正道直行,就会无所畏惧。

屈原固然不怕流放,但他也清楚地了解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摆在他面前的,永远是一条政治上坎坷、生活上困难的道路。话又说回来,他知道只要他肯“变心而从俗”,即不再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能够投楚王之所好,与小人狼狈为奸,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马上便可安富尊荣。但是,屈原绝对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理想和良心,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表白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是宁死也不会“变心从俗”的。当然,处于政治黑暗的环境里,如果不同流合污,他就不可能改变命运,只有越来越坏,愈陷愈深。他在《涉江》中所写的“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当是他对自己的前途所做的清醒的判断。

屈原不仅有吃大苦的精神准备,还流露出以身殉国、为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他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屈原已深刻地理解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忠臣,不但不被重用,而且下场都非常悲惨。以古为镜,自然也就知道自己的得失了。由于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似乎也就不必去“怨乎今之人”了。他对忠臣虽死犹荣是崇敬的,在《离骚》中就想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一信念当老而弥笃。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盛赞屈原:“《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涉江》也善于运用类似的艺术手法。他说的“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全都是比喻。其中的“鸾鸟凤皇”“露申辛夷”,代表君子;“燕雀乌鹊”“腥臊”,则是代表小人。屈原认识到在楚国的黑暗现实下,贤臣日远,深受迫害,生死未卜。那些小人,高踞要津,并取得了楚王的信任。直如《怀沙》所说“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局面,联系屈原在《涉江》中所写的“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的悲愤心情,就会对我们伟大的诗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同情。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