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时迈 诗经 | ||||||||||||||||||||||||||||||
释义 | 颂·周颂 时迈
注释 〔1〕迈:出行。 〔2〕右、序:都是“助”的意思。 〔3〕薄:语首助词,含有“开始”的意思。言:语助词。震:震动。 〔4〕叠:恐惧。 〔5〕怀:来。柔:安。 〔6〕乔:高。 〔7〕允:信。 〔8〕明昭:明见。 〔9〕式:语首助词。序:次序。 〔10〕载:语首助词,含有“则”“乃”的意思。戢:敛,藏。干:盾。 〔11〕櫜(gāo):古代装弓箭的袋子,在这里作动词用,即将弓箭装在袋内的意思。 〔12〕懿德:美德,指有美德的贤臣。 〔13〕肆:陈列。时:通“是”,指示代词“这个”。夏:中国。 鉴赏 这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巡守四方、告祭上天及山川百神的乐歌。周人认为王者是“代天理民”,天子巡守诸侯是“为天远行”,所以,有定期巡行天下各诸侯国并举行祭祀的制度,其实质则是统治者借天命以行人事。 旧说以为本诗是周公所作。从诗的口吻与内容来看,全诗都是以王者身份祭祀昊天山川,却又掺杂着赞颂王者的话语,可知诗的作者既不会是武王本人,却又必须能够代表武王,系之于周公,也不无道理。 开头两句点明巡守之事,揭示告祭之旨,是一篇的总纲。这两句诗极平常,但用字颇有讲究:一个“时”字表现出“代天理民”者不辞辛苦、不敢稍有懈怠地“为天远行”的尽职态度,暗示着告祭者对上天的无限忠诚;一个“其”字显示了告祭者的祈祷语气,表现出“天之子”对上天的无比信赖。有此二字,这两句就不仅是单纯的叙说,而有以忠诚求天佑的含义在内,就定下了整篇的基调,使全诗笼罩了一层肃穆、庄严的气氛。 以下十三句是告祭的正文,可分两个层次。从“实右序有周”到“允王维后”是第一层,写人、神对周武王巡守的感应,从而证明周武王君临天下的无可争议。“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两句写周武王的威力足以震慑各方诸侯;“怀柔百神,及河乔岳”两句写武王的德行足以感动山川百神。这四句,语分两面,意归于一,都是为了逼出“允王维后”一句,而“允王维后”的结论又遥遥反扣着“实右序有周”。这样,上天的意志,武王的威德,诸侯的畏服和山川百神的怀柔,就形成了环环相连的因果关系。武王以天子的身份代天理民,也就在这巧妙的因果论证中得到了不容置疑的阐述。 从“明昭有周”到“允王保之”是第二层,写周武王偃武修文、重用贤才的英明决策,表达了永保天下的愿望。如果说第一层重在陈述已经完成的武功,那么这一层就重在描绘未来的美景。“式序在位”一句写天下已经安定,诸侯在位,正是反证天下已属大周。“载戢干戈,载囊弓矢”两句写已经结束武功,“我求懿德,肆于时夏”两句写今后将注重文治。这种写法,表现出周统治者对二者固有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周统治者在治国方针中独独突出用人与教化,把国运长久的希望放在这两块基石上,这种智力、魄力、眼力,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服。这一层的结构方式与第一层基本相同,也是以“天佑”始,以“人谋”终。 武王克商,是武装革命,所以诗中有“震之”“震叠”这样的词语。但武王克商又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是顺应民心的,封建诸侯,建立了新的秩序,所以又一再说“右序有周”“式序在位”,特别强调安定团结,强调秩序。全诗表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使我们看到了西周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的雄心壮志。全诗从头到尾不用韵,句式不追求整齐,也很少对偶重叠,精练严谨,庄重肃穆,正与其内容相得益彰。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