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长亭怨慢 刘履芬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长亭怨慢

漫回首、漂萍零絮。如此江山,可怜鼙鼓。不分魂销[1],夜灯酸对镇无语[2]。琐窗人静,曾记得,天涯雨。宿雁起沙滩,算一样、衔芦辛苦。 愁赋。问斜阳古巷,王谢几时曾住?西风作冷,叹秋雁、寻巢都误。画一片、败叶疏林,悄傍得、谁家门户?只天外姮娥,能共清辉千古。

刘履芬


【赏析】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遇秋成恨,触目伤怀,是词客骚人经常吟咏的主题。然而,因每个人的处境、身世、修养不同,其作品也各具特色。本篇也是一首感秋伤怀之作。词人秋夜难眠,独对寒灯,遂有此作。起句写得沉重酸楚,感叹其身世之不遇。词人回首往事,感到自己就像漂流于水上的浮萍、随风飞舞的柳絮,历尽坎坷,却始终无法改变其处境。据《憩园词话》载,履芬久踬名场,又尝从军江北,长期困顿失意。此二句的感慨当与这样的经历相关。“如此”二句写眼前事。“鼙鼓”常常用以比喻战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即其例证。词人自叹身世,也叹息当前时局。战乱频仍,人民不堪其苦,大好江山遭到破坏。这样的时局也在作者的人生历程中注入了不快与辛酸。每虑及此,不免令他更增愁绪。“不分”数句写其独坐无语,对灯沉思,孤寂苦闷,无可告诉而又无法解脱的烦恼。往事不堪回首,却又不断地涌上心头。在夜静更深之际,往事伴随着天涯风雨震撼着他的心灵。“天涯雨”同首句的“漂萍零絮”相呼应,进一步写那令他魂销的往事,写那给他以酸楚的游踪和处境。此刻,户外传来一声雁叫,将他从对往事的回忆引向现实中来。“宿雁”二句写凭窗所闻所叹,他由大雁凄清的鸣声想到“宿雁”的辛苦劳碌,更深感自己“漂萍零絮”的人生,无非为稻粱之谋,这同往来迁徙的宿雁在月夜中衔芦筑巢,岂不是同样恓惶

下片的思绪略见开阔,对自己所接触的乃至所依附的社会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他以“愁赋”二字总括一笔,确立下片抒情的基调。然后,笔锋一转,引出“问斜阳”二句。这两句用刘禹锡《乌衣巷》中典故。该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词人化用其意,尖锐地发问:谁还知道,那些斜阳下破败的古巷,什么时候王谢之类的世家望族曾经住过?那些钟鸣鼎食之家早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这斜阳古巷无言地向人们展示古今盛衰巨变的遗迹,激发人们冷静地思考。“西风”三句跳开一步,不回答前面“几时曾住”的问题,却再度将目光集中在秋雁身上。词人叹息它们在深秋寒意袭来的时候,连个巢穴都没安顿好。其实,“寻巢都误”的,又何止秋雁?“画一片”几句更深入一层。自然世界里秋雁寻巢虽误,终有个寻处,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则比秋雁还有所不如。王谢家族已经在古巷中消失了,秋雁们辛辛苦苦地寻巢也已经迟误了,但是败叶飘飞坠落时仍在寻找依傍。其所依傍的又能是什么呢?它又怎能摆脱“漂萍零絮”般的命运!这“败叶”岂不是词人的缩影?结句似乎要从这苦恼中摆脱出来,但是,秋夜凄清,人们都已沉沉入睡,自己却不能成寐,孤独、苦闷占据着他的心灵,没有可以沟通的人,没有理解他的人,惟有月中嫦娥伴随着他徘徊不眠。

全词回环往复,思绪绵密,似有无边的愁苦压抑着词人,给人以苍凉沉重之感。

(许志刚)

注 释

[1].不分(fèn):不平。

[2].镇:整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