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南 浦
如此好溪山,羡云屏九叠,波影涵素。暖翠隔红尘,空明里,着我扁舟容与。高歌鼓枻,鸥边长是寻盟去。头白江南看不了,何况几番风雨。 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晖,别有越中真趣。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水葓摇,晚月明,一笛潮生浦。欲问渔郎无恙否,回首武陵何许?
陶宗仪
【赏析】
陶宗仪在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年间隐居松江,与夏庭芝等往还唱和,笔墨自娱。积十年之功,编成《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在松江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大多半时光。这首词即是对序中所述隐居生活的艺术展示和总结。
词一开篇,作者即以一“好”一“羡”两字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先声夺人,极言其地风光景色之佳,给读者以引人入胜之感。接着以“云屏九叠”状山之九重峰峦,“波影涵素”画水之浩淼银波;一刻画山之众而极富层次感,一描摹水之广而具有空间感。上下相映,动静结合,与前“好溪山”相互呼应。“九叠”之峰,也即序中所言“若幽人冠带拱揖状”的“九山”,即所谓松郡九峰:厍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暖翠”三句则交代作者应友人之邀泛舟雅聚的愉快心情。“暖翠”,天气晴和时青翠的山色,元吴景奎《和韵春日》:“江上数峰浮暖翠。”“红尘”,指人间。“空明”,空旷澄澈,语出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容与”,迟徊不进的样子,语出《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凝)滞”。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化用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痕迹。作者用一“暖”字,顿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透示出作者心情的兴奋和喜悦,这种雅兴与山色苍翠、波光潋滟的美景相互映衬,更烘染出作者隐居之环境的幽静清逸。继之,又以洒脱不拘的笔触全方位地展示隐士们泛舟游弋的自由和惬意。“高歌鼓枻”,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枻(yì)”,船桨。“鸥边”句,谓常与鸥鸟为友,隐居江湖,淡泊名利。承陆游(《雨夜怀唐安》有“平湖烟水已盟鸥”之句)、辛弃疾(有《水调歌头·盟鸥》词)绪余,化用《列子·黄帝》与鸥鸟相狎而不惊的典故,写闲适之趣。朋友们在一起泛舟吟唱,尽情享受着超脱尘世、远离现实的隐者之乐,这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独善其身的高洁情操。后三句叹息自己年事已高,鬓发皤白,本来已经没有多少时光来遍游锦绣江南,况且还更有天公不作美而无法出游的时候。作者既钦羡江南风光之秀美迷人,又深怨自己生年有限,这种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的矛盾,正是作者追求隐逸、尽情享乐的真实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元末文人的普遍心态和人生追求。
下片继续状山色湖光之美,抒隐逸避世之怀。首三句以“别有越中真趣”总括,准确地道出了此地景色的丰富内涵,并将此地比喻为“越中”这颇能代表江南风光特色的地方。“越中”,指今浙江绍兴一带景色优美之地,古时属越国。以下更是通过对眼中所观的描写,展示“真趣”的具体内涵:这些高士们一会长啸高吟,一会推开船上的舷窗欣赏迷人的景致,一会又饮酒品茗,悠然自得,闲雅非常。其形象逼真,飘逸传神,似乎已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物我一体的绝佳境界。至此,作者还嫌不够,又以素净之笔描画夜幕下的江浦:月明如昼,滩头的葓草随着清风吹拂起伏摇动,远处传来的笛声悠扬悦耳,与江潮涨涌的声音一起,组成一曲绝妙的音乐。画面之静谧,色彩之淡雅,情调之幽美,引人神往,在韵味与格调上直可步武唐之王孟韦柳。结拍二句,以晋武陵人偶然发现的桃花源作比,表达作者对“好溪山”的钟爱和终老林下的决心。“回首”二字,既展现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乐土,又表现作者对浊世的逃离和对清境的憧憬,进一步衬托出地之“好”与心之“羡”。同时,以问句作结,亦显得韵味深长,隽永含蓄。这首词以写景取胜,而又极显作者之清高人格。在写景方面,作者善于调动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动静相间,明暗结合,虚实互补,情景一体,极具诗情画意,颇符合作者“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国朝献征录》)的气质。《历代词话》评此词“其高致可想见也”,甚为精当。
(孙京荣)
注 释
[1].沟塍(chéng)畎(quǎn)浍(kuài):塍,土埂。畎,田间小沟。浍,田间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