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醉蓬莱(归故山) 王沂孙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醉蓬莱

王沂孙

归故山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王沂孙《碧山词》,多系咏物之作,像这首《醉蓬莱》之直接抒写生活感受的,为数较少。此词题作“归故山”,当是作者解除了“庆元路学正”的职事以后,从鄞县回到故乡绍兴时的作品。碧山出任学官,是在元朝初年的世祖至元年间,约当公元1290年前后,其时年约五十岁上下。王沂孙另有一个别号,叫做“玉笥山人”,词题之所谓“故山”,当指玉笥山。山在绍兴东南,为会稽山之一峰。王沂孙生当南宋末年,宋亡之后,不会没有黍离麦秀之感,仕于元,所任虽系学官,亦不会毫无愧恧之心,故而在他这首以“归故山”为题的词里,所唱叹的情感意绪是很复杂的,很隐微的。

作者是在某年的秋季回到绍兴的,所以此词从秋景写起。“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首句倒装,意即“西风扫门径”,西风似乎有知,知主人归来,于是殷勤地扫除门径以示迎接。下文仍循西风作描述,说它吹得黄叶凋零了,白云萧散了,其实,所谓凋零、萧散,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反映。他此番回到故乡,并没有感受到一般应有的那种温暖与亲切,这是为什么?因为内心有着一种难以明言的隐微情绪。归来后所以心情落寞,总和出仕有关,下文才算从侧面透露出了一点消息:“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这不就是有点悔恨的意思吗?离开鄞县时,碧山曾作《齐天乐》词,题曰“四明别友”,其结句云:“正恐黄花,笑人归较晚。”也反映了同样的心情。古人回归故乡,有种种情况,失意归来可以找寻慰藉,辞官归来可以摆脱羁绊,倘是功成身退,更可感到荣耀和欣慰,然而王沂孙的归故山却和这些情况都不一样,他似乎是悔恨出行的失计,不免自怨自艾,即便如期归来,心里也不是滋味。这种复杂心绪就由下文反映出来:“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爽气霏霏”,用《世说新语·简傲》的“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说开朗的山容纷然而呈。“霏霏”,纷起貌。“翠蛾眉妩”,是对“故山”山容的具体描绘,这个句子造得很新,它是从两个方面连续使用比喻,以眉喻山:“翠蛾”——苍翠的、像美女的蛾眉似的山峰;“眉妩”——山峰像美女的眉毛一般美丽。这样的景色,登临观览起来,诚然可以使作客归来的人感到赏心悦目。然而想到登临之际,将见“故国如尘,故人如梦”,徒增愁思,则又意兴索然,虽美景在前,亦懒于一顾了。上一韵拟登临是宾,下一韵懒登高是主,前后映衬,以见其愁情之重。登高而望远怀人,为应有之义,但招来的是宋室覆亡之感慨,友朋沦替之伤悼,情所难堪,则又不如不上这山为好了。“登高还懒”,与李清照《永遇乐》的“怕见夜间出去”,心事正复相同。

词的下片未作转换,仍然承接上片的抒情线索,作生发开来的描写。“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显然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楚魄难招,暮寒堪揽”,则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意,是经过了深切的总结与反省之后的自我慰勉之词。这几句,写得相当深刻,也相当沉痛。(按:湖南亦有玉笥山,是屈原流放所至之地,“楚魄”云云,或系因山名相同而联想及之。)至于“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二句,则是与上文的“寒英”“零落”紧相连接的,这样参差错落地写来,显得章法变换多姿。接下来,“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三个并列短句,是此词最精彩的笔墨,它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秋灯、秋雨、秋雁,所衬托的不过是作者的一颗秋心而已。写到最后,免不得“试引芳樽”,以借酒浇愁,但此愁也非杯酒所能消得。在这首词里,作者把他的愁绪称作“依黯”,以“不知消得,几多依黯”作结,这也颇堪玩索。“依黯”这个词语,是“依依”和“黯黯”的结合和简缩,承上“故国如尘,故人如梦”,比泛言“愁苦”,要细致,要准确,用它来表示这首词所包含的复杂、隐微的情感意绪,还是相当确切的。

清人评论碧山词,已经指出了它的“深”与“厚”的特点。周济云:“中仙(王沂孙的又一别号)最近叔夏(张炎字叔夏,号玉田)一派,然玉田自逊其深远。”(《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云:“词味之厚,无过碧山。”(《白雨斋词话》卷二)所谓深、厚,其主要所指,恐不外是含蕴丰富,不发空言,表达婉曲,耐人寻味等等,而这些特点,在这首《醉蓬莱》词里,都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的。

(王双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