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齐天乐 姜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齐天乐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①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 ① 豳诗:《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姜夔此词,前有小序云:“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张功父即张镃。他先赋《满庭芳·促织儿》,写景状物“心细如丝发”,曲尽形容之妙;姜夔则另辟蹊径,别创新意,不赋蟋蟀之形,却咏蟋蟀之声。而且用空间的不断转移和人事的广泛触发,层层夹写,步步烘托,写出一种哀怨凄凉的艺术境界。

词先从听蟋蟀者写入。“庾郎先自吟愁赋。”庾郎,即庾信,曾作《愁赋》。杜甫诗云:“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此处以他为不得志的骚人代表,并无作者自况之意。次句写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并带有感情色彩,因而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更闻”与“先自”相呼应,将词意推进一层。骚人夜吟,已自不堪其愁,更那堪又听到如窃窃“私语”的蟋蟀悲吟呢!

这蟋蟀声不仅发自书窗下,而且在大门外、井栏边都可以听到。“露湿”三句是空间的展开,目的是藉以触发更广泛的人事。“哀音似诉”,承上“私语”而来,这如泣似诉的声声哀鸣,使一位本来就无眠的思妇更加无法入梦了,只有起床以织布来遣愁(蟋蟀一名促织,正与词意符合)。于是蟋蟀声又和机杼声融成一片。“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思妇念远的心情。面对屏风上的远水遥山,不由神驰万里。秋色已深,什么时候才能将亲手织就的冬衣送到远方征人的手中?秋夜露寒,什么时候征人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上句思绪从屏山引出,下句抒情以问叹语出之,两句文笔疏俊,含蓄蕴藉,委婉尽情。

下片首句岭断云连,最得换头妙谛,被后人奉为楷模。岭断,言其空间和人事的更换——由室内而窗外,由织妇而捣衣女。云连,指其着一“又”字承上而做到曲意不断,潜脉暗通。寒夜孤灯,秋风吹雨,那蟋蟀究竟为谁时断时续地凄凄悲吟呢?伴随着它的是远处时隐时显的阵阵捣衣声。

以下“候馆”三句,继续写蟋蟀鸣声的转移,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客馆,可以包举谪臣迁客、士人游子各色人等;离宫,可以涵括不幸的帝王后妃、宫娥彩女。这些不同类型的飘泊者、失意者,每当悲秋对月,听到蟋蟀之声,思前想后,能不“别有伤心”无限吗?

以上极写蟋蟀的声音处处可闻,使人有欲避不能之感。它那凄恻之声像一缕剪不断的愁绪,牵动着无数愁人的心。它似私语,似悲诉,频频断续;它与孤吟声、机杼声、砧杵声交织成一片。仿佛让人听到一组交响乐的鸣奏声。在这样的秋夜里,在作者心中,这就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悲凉的音乐啊!“豳诗漫与”,词人说自己受到蟋蟀声的感染而率意为诗了。可是,下面陡接“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声情骤变,似与整首乐章的主旋律不相协调。然细加品味,正如陈廷焯所说:“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的确,这是这阕大型交响乐中的一支小小插曲,写得十分简洁,而自有其妙用。作者的艺术匠心在于以乐写苦,所以当这种天真儿女所特具的乐趣被谱入乐章之后,并不与主旋律相悖逆,反倒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了。

一般咏物词都是对所咏对象模形绘神,而姜夔别开生面,从蟋蟀的哀鸣声中获得灵感,并且从音响和音乐这一角度进行艺术构思,因此,获得了艺术上极大的成功。

(朱德才)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