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点绛唇 汪藻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这首小令,是抒情之作。汪藻是江西饶州德兴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时历任京官并出知外郡。后来被人弹劾免官,死于湖南永州。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南宋吴曾说:“汪彦章(汪藻字)在翰苑,屡致言者。尝作《点绛唇》云云。或问曰:‘归梦浓如酒,何以在晓鸦啼后?’公曰:‘无奈这一队畜生聒噪何!'”(《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照吴曾的说法,此词是汪藻在临安为翰林学士时所作,且认为是有所指而发。又宋人王明清说:“汪彦章在京师,尝作《点绛唇》词云云。绍兴中,彦章知徽州,仍令席间歌之。坐客有挟怨者亟纳桧相(秦桧),指为新制以讥会之(秦桧字)。会之怒,讽言者迁于永(贬居永州)。”(《玉照新志》)照王明清的说法,此词作于临安,因在徽州重唱被人陷害以致遭祸。黄公度《知稼翁词·点绛唇》的注又有不同的说法:“汪藻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词云云。公(黄公度)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此送之。又有《送汪内翰移镇宣城》长篇,见集中。比有《能改斋漫录》载,……不惟事失其实,而改窜二字,殊乖本义。”《知稼翁词》调名下的注,盖黄公度之子黄沃所加,其时当在《能改斋漫录》问世后不久。注者熟知黄公度生平,所言最可信。此词实是汪藻作于泉州,时将离任移知宣州,心中不快,故有“乱鸦”两句。

全词上下片共七句,词虽短,却包含了广阔的内容,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从时令看,既有梅花开放,当然是冬天或春初,这时早晚有霜,气候寒冷。从时间看,既有新月,定是阴历月初一个晴天的晚上。既然是睡后又起来,当是深夜之际。从地点看,根据第二句,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词以月亮起兴,连下句就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给人一股清新的感觉。试看: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在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在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本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二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这两句是作者“起来”后的动作和感受,写的是动的形态。

下片完全在写思维活动。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值得注意的是“传杯”二字。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在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既已“闲却传杯手”,可知作者此时已不再举行宴会或参加宴会了。联系前面对此词写作背景的考证,可知作者正在被迫迁调的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鸦声聒噪,素为人们厌恶。句中在鸦前加一修饰词“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作者先用设问句“君知否”向他人提问,然后自作回答说明“归兴浓于酒”的原因所在,所谓“乱鸦”,是指政坛上的一群小人。《知稼翁词》注批评《能改斋漫录》“改窜二字,殊乖本义”,一是将“乱鸦”改成“晚鸦”(《漫录》作“晓鸦”),一是将“归兴”改作“归梦”,确实使作者原意受到了损害。

全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情景相生。结构也很严密:由上片的“夜寒”、“梅影”引出下片的“霜天”;由上片的“搔首”引出下片的“乱鸦”、“归兴”;由“传杯”引出“酒”。细针密缕,酝酿无迹。

这首词是有所寄托之作,并不是一般的写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情的苦闷,表现手法极其含蓄,做到了怨而不怒。前代词论家只从景色描写上肯定这首词,殊欠全面。

(吴丈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