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招北客文 岑参
释义

招北客文

岑参

蜀之先曰蚕丛兮〔1〕,纵其目以称王〔2〕。当周室陵颓兮〔3〕,乱无纪纲。洎乎杜宇从天而降〔4〕,鳖灵溯江而上〔5〕,相禅而帝〔6〕,据有南国之九世〔7〕。蜀本南夷人也,皆左其衽而椎其髻〔8〕。及通乎秦也,始于惠王之代〔9〕。五牛琢而秦女至,一蛇死而力士毙〔10〕。二江双注〔11〕,群山四蔽,其地卑湿,其风胜脆〔12〕。蛮貊杂处〔13〕,滇僰为邻〔14〕。地偏而两仪不正〔15〕,寒薄而四气不均〔16〕。花叶再荣,秋冬如春,暮夜多雨,朝旦多云。阳景罕开〔17〕,阴气恒昏,以暑以湿,为瘵为疠〔18〕。气浥热以中人〔19〕,吾知重膇之疾兮〔20〕,将婴尔身〔21〕。蜀之不可往,北客归去来兮!

其东则大江沄沄〔22〕,下绝地垠〔23〕,百谷相吞,出于荆门〔24〕。突怒吼划〔25〕,附于太白〔26〕;渤潏硼砰〔27〕,会于沧溟〔28〕。跳喷浩渺〔29〕,上溅飞鸟;蹙缩盘涡〔30〕,下旋鼋鼍〔31〕。三峡两壁〔32〕,乱峰如戟〔33〕,槎枒屹崒〔34〕洞划拆〔35〕;高干天霓〔36〕,云外水积,尽日无光,其下黑窄。瞿塘无底〔37〕,浅处万尺,啼猿哀哀〔38〕,肠断过客。复有千岁老蛟,能变其身,好饮人血,化为妇人〔39〕,衒服靓妆〔40〕,游于水滨。五月之间,白帝之下〔41〕,洪涛塞峡,不见滟滪〔42〕,翻天蹙地,霆吼雷怒〔43〕。亦有行舟,突然而去,人未及顾,棹未及举,瞥见阳台,不辨云雨〔44〕,千里一歇,日未亭午〔45〕。须臾黑风暴起,拔树震山,石走沙飞,波腾浪翻,舟子失据〔46〕,摧樯折竿〔47〕,漩入九泉〔48〕,没而不还,支体糜散〔49〕,荡入石间,水族呀呀〔50〕,拨刺争餐〔51〕。蜀之东兮不可以往,北客归去来兮!

其西则高山万重,峻极属天。西有昆仑〔52〕,其峰相连,日月回环,碍于山巅〔53〕。峦崖盘嵚〔54〕,天壁夐绝〔55〕;阳和不入〔56〕,阴气固闭。千年增冰〔57〕,万谷积雪,溪寒地坼,谷冻石冽〔58〕;夏月草枯,春天木折〔59〕。苍烟凝兮黑雾结,人堕指兮马伤骨〔60〕。江水喷激〔61〕,回盘纡萦〔62〕;栈壁缘云〔63〕,钩连相撑。绳梁嶪虚〔64〕,傍杳杳冥〔65〕,下不见底,空闻波声,过者矍然〔66〕,亡魂丧精。复引一索,其名为笮〔67〕,人悬半空,度彼绝壑,或如鸟兮或如玃〔68〕,倏往还来幸不落。或有豪猪千群〔69〕,突出深榛,努鬣射人〔70〕;寒熊孔硕〔71〕,登树自掷〔72〕,见人则擘〔73〕;巨麋如牛〔74〕,修角如剑;饿虎争肉,吼怒阚阚〔75〕。复有高崖坠石兮,声如雷之〔76〕;上敲下磕似火迸兮,满山流星〔77〕,涧溪忽兮倒流,林岸为之颓倾;碎腾狖与过鸟〔78〕,骇木魅兮山精〔79〕,飞石压人兮不可行。西有犬戎〔80〕,与此山通,行貌类人,言语不同。毡庐隆穹〔81〕,毳裘蒙茸〔82〕;啜酪啖肉〔83〕,持枪挟弓;依草及泉〔84〕,务战与攻;其声如犬,其聚如蜂〔85〕。中国之人兮或流落于其中,岂只掘鼠茹雪以取活〔86〕,终当铍其足而累其胸〔87〕。泣汉月于西海〔88〕,思故乡于北风〔89〕。蜀之西不可往,北客归去来兮!

其南则有邛崃之关〔90〕,天设险难,少有平地,连延长山;横亘泸江〔91〕,傍隔百蛮〔92〕。吁彼汉源〔93〕,上当漏天〔94〕,靡日不雨,四时霶然〔95〕,其人如鱼,爰处在泉〔96〕,终年霖霪〔97〕,时复日出,诸犬〔98〕,向天吠日〔99〕,人皆湿寝,偏死腰疾〔100〕。复有阳山之路〔101〕,毒瘴下凝〔102〕,白日无光,其气瞢瞢〔103〕;暑雨下湿,黄茅上蒸〔104〕,南方之人兮不敢过,岂止走兽踣兮飞鸟堕〔105〕。吾不知造化兮〔106〕,何致此方些〔107〕?蜀之南兮不可以居,北客归去来兮!

其北则有剑山巉巉〔108〕,天凿之门〔109〕,二壁谽谺〔110〕,高崖嶙峋〔111〕;上柱南斗〔112〕,傍镇于坤〔113〕,下有长道,北达于秦。秦地神州〔114〕,中有圣人,左右伊皋〔115〕,能致我君〔116〕。双阙峨峨〔117〕,上覆庆云〔118〕;千官锵锵〔119〕,朝于紫宸〔120〕;玉楼凤凰〔121〕,金殿麒麟〔122〕;布德垂泽,搜贤修文〔123〕;皇化欣欣〔124〕,煦然如春。蜀之北兮可以往,北客归去来兮!

注释

〔1〕蚕丛:传说最早的蜀王。

〔2〕纵其目:语出《华阳国志》。

〔3〕陵颓:陵替衰败。

〔4〕洎(jì):及,到。

〔5〕鳖灵:见《蜀王本纪》。

〔6〕禅(shàn):禅让,以帝位让人。

〔7〕九世:古以三十年为一世。

〔8〕左衽:衣襟向左开。椎髻:发髻梳成椎形。

〔9〕惠:秦惠王。

〔10〕五牛事:事见《蜀王本纪》。

〔11〕二江:郫江、流江。

〔12〕胜脆:轻薄。

〔13〕蛮貊(mò):蛮夷。

〔14〕滇僰(bó):皆西南夷名。

〔15〕两仪:指天地。不正:不在天地正中。

〔16〕四气不均:春、夏长,秋、冬短。

〔17〕阳景:日光。

〔18〕瘵(zhài):疾病。疬(疠):瘟疫。

〔19〕浥(yì)热:湿热。中:伤。

〔20〕重膇(zhuì):足肿。

〔21〕婴:缠绕。

〔22〕沄(yún)沄:水流汹涌。

〔23〕地垠(yín):地界。

〔24〕荆门:山名,在今湖北。

〔25〕突怒吼划:水波腾涌发出很大声音。

〔26〕太白:星名,即金星。

〔27〕渤潏(yù):水腾涌。硼(péng)砰(pēng):水声。

〔28〕沧溟:沧海。

〔29〕浩渺:水大之貌。

〔30〕蹙缩:收缩。

〔31〕鼋(yuán):大鳖。鼍(tuó):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

〔3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33〕戟:兵器。

〔34〕槎枒:树枝杈。屹崒(cuì):山高峻。

〔35〕(hòng)洞:广漠无边的样子。划拆:划开。

〔36〕干:犯。天霓:天上虹霓。

〔37〕瞿塘:瞿塘峡。

〔38〕啼猿:见《水经注·江水》。

〔39〕蛟变人事:见《述异记》。

〔40〕衒服:盛服。靓(jìng)妆:妇女脂粉之饰。

〔41〕白帝:白帝城。

〔42〕滟滪:滟滪堆。

〔43〕霆:疾雷。

〔44〕阳台、云雨:见宋玉《高唐赋》。

〔45〕亭午:正午。

〔46〕舟子:船工。

〔47〕樯:桅杆。

〔48〕九泉:深渊。

〔49〕麋散:碎散。

〔50〕呀呀:张口。

〔51〕拨剌:鱼跃声。

〔52〕昆仑:山名。

〔53〕碍:阻碍。

〔54〕盘嵚(qīn):曲折高峻。

〔55〕夐(xiòng):高远。

〔56〕阳和:春天的暖气。

〔57〕增:通“层”。

〔58〕冽:寒。

〔59〕折:夭折。

〔60〕堕指:冻掉手指。

〔61〕江:岷江。

〔62〕纡萦:绕弯。

〔63〕栈壁:架设栈道的崖壁。

〔64〕绳梁:绳桥。嶪(yè)虚:高而凌虚。

〔65〕杳冥:幽暗深远。

〔66〕玃(jué)然:惊恐之貌。

〔67〕笮(zuó):竹索桥。

〔68〕玃(jué):大母猴。

〔69〕豪猪:箭猪。

〔70〕努鬣(liè):突起身上的长毛。

〔71〕孔硕:甚大。

〔72〕自掷:从树上跳下。

〔73〕擘(bó):用爪分开。

〔74〕麋:驼鹿。

〔75〕阚(kàn)阚:虎叫声。

〔76〕(pēng)轰:雷声。

〔77〕流星:此指石头撞击迸出的火星。

〔78〕狖(yòu):猴之一种。

〔79〕木魅:树木之妖。

〔80〕犬戎: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居我国西部。此指吐蕃。

〔81〕毡庐:毡帐。

〔82〕毳(cuì)裘:皮裘。毳,鸟兽的细毛。蒙茸:纷乱之貌。

〔83〕啜(chuò):饮。啖(dàn):吃。

〔84〕依草及泉:此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85〕如蜂:言其多而杂乱。

〔86〕掘鼠雪茹:见《汉书·苏武传》。茹,食。

〔87〕铍(pí):长矛。累:捆缚。

〔88〕西海:青海。

〔89〕北风:《古诗》:“胡马依北风”,言思念故乡。

〔90〕邛(qióng)崃:山名,在今四川。

〔91〕亘(gèn):贯。泸江:泸水,即今四川。

〔92〕百蛮:泛称西南各少数民族。

〔93〕汉源:县名,今属四川。

〔94〕漏天:多雨。

〔95〕霶(pāng)然:雨盛。

〔96〕爰:乃。

〔97〕霖霪(yín):久雨。

〔98〕(yín):犬吠声。

〔99〕吠日:日出,蜀犬则对之乱叫。

〔100〕偏死:半身不遂。

〔101〕阳山:唐县名,在今四川。

〔102〕瘴:瘴气。

〔103〕瞢(méng)瞢:昏晦。

〔104〕黄茅:黄茅瘴。

〔105〕踣(bó):仆倒。

〔106〕造化:创造化育之谓。指大自然。

〔107〕致:给予。些:语助词。

〔108〕剑山:在今四川。巉巉:高峻。

〔109〕天凿之门:指剑山隘路。

〔110〕谽(hān)谺(yā):张开的样子。

〔111〕嶙峋:山石突兀、重叠。

〔112〕柱:支撑。南斗:星名。

〔113〕坤:地。

〔114〕神州:谓京都长安。

〔115〕伊皋:伊尹、皋陶。

〔116〕致君:使君主成为圣明的天子。

〔117〕双阙:皇宫前供瞭望的楼。

〔118〕庆云:祥云瑞气。

〔119〕锵(qiāng)锵:佩玉之撞击声。

〔120〕紫宸:宫殿名。

〔121〕凤凰:宫内楼阁常称凤楼。

〔122〕麒麟:宫殿前常列铸金麒麟。

〔123〕修文:治文。

〔124〕皇化:天子教。

鉴赏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授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中两次出塞,分别在安西、北庭节度幕府中任职。至德二载归朝任右补阙。大历元年赴蜀为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其边塞诗最为著名。有《岑嘉州集》,皆为诗。《文苑英华》载其赋两篇。此篇录自《文苑英华》,个别字句据《唐文粹》、《全唐文》校改。

此篇《文苑英华》(卷三五八)题岑参作,《唐文粹》(卷三三)、《全唐文》(卷三八九)题作独孤及。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定为岑作,认为即杜确所云之《招蜀客归》;题当以“招北客归”为正。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西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少康,可以庇躬,无暇向阙。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抑挫佞邪之计。”说明了此文写作之时代背景。闻氏即以此篇作于大历四年岑参客居成都时。

蜀中之乱发生于永泰元年。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为检校西川兵马崔旰所杀,邛州柏茂林、泸州扬子琳、剑南李冒巙起兵讨旰,大历元年诏杜鸿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蜀乱。杜于崔旰委曲求全,“州府事悉以委旰”(《通鉴》)。大历二年杜鸿渐入朝,朝廷遂以旰为西川节度使。三年崔旰入朝,杨子琳乘虚攻入成都,赖崔宁(即旰)妾任氏募兵击退。岑参是随杜鸿渐入川的,大历二年就任嘉州刺史;三年秩满因乱事无法出川,只好客居成都。此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不了解这个时代背景,就难以深刻体会作者反复呼吁“北客归去来兮”的心理状态,大历四年岑参决计出川,北归前突然染病,不久便于成都去世了,结果北归之愿成为终身遗恨。

此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先从蜀国历史写起,意在说明这里乃蛮夷之乡;继言此地气候不正,人多疾病,蜀不可住。去哪里呢?第二部分便言蜀东为急江高峡、风狂浪险,去此方向会“摧樯折竿”,“没而不还”,所以“蜀之东兮不可以往”。第三部分继言蜀西高山重叠、冰雪封积、野兽凶残,犬戎亦以汉人为敌,“蜀之西不可往”。第四部分又言蜀南暑雨毒瘴、白日无光,“南方之人”尚不敢过,北客安能去此?“蜀之南兮不可以居”。三个方向皆不可去,就只有北归一条路了。第五部分便言蜀北有道直通于秦,“秦地神州”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那里一片祥瑞之气,况且皇帝正在“搜贤修文”,“蜀之北兮可以往,北客归去来兮”。

此篇流露着明显的对少数民族的严重歧视和对边远地区的特殊偏见,这是首先应当批判的。但我们不想在这方面多费笔墨,因为这不是作者不愿居蜀的真正原因。蜀中战乱频仍,使他感到朝不保夕,所以一心北归;蜀将跋扈,不遵朝旨,府吏只知阿谀自保,君臣义淡,所以厌居蜀地。作者极言向往朝廷之心,亦有申明大义之意在。嘉州刺史任满,他原打算当即出蜀,却为战乱所阻。他视蜀中为身不保道不正之地,所以在此文中把东、西、南皆写得那样可怕,去之连生命都不保,只有北归一条光明大道,便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李白《蜀道难》描写蜀道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样的由秦入蜀之道,在岑参的笔下是“下有长道,北达于秦”,却成了坦途。李白《蜀道难》作诗本意虽多歧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奉劝对方不要入蜀。为此目的,那蜀道就“难于上青天”了。而岑参是要出蜀,受此情绪支配,蜀道也就“易于履平地”了。一“入”一“出”,蜀道的难易便截然不同。王国维曾把诗人分为客观诗人和主观诗人两类,岑参与李白便都是这样的主观诗人。所以此文所描写各处方物态势实际皆是作者赋予了它们以情感的色彩,是作者身未归而心已归的表现。

赋离不开铺叙。郑玄说“赋之言铺”(《周礼·春官·大师》注);刘熙载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艺概·赋概》)。岑参此作便具有赋的鲜明特色,其描写东方则是窄峡急流、狂涛险浪,入天之陡壁,不测之风云;描写西方则是气候之严寒,道路之险绝,野兽之凶猛,异族之乖戾;描写南方则是天气之阴湿,毒瘴之可怕,纵笔挥洒,淋漓尽致,令人惊心动魄,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从写法上看,此文受《楚辞·招魂》影响为最大,《招魂》先言东南西北四方之不可止托,继言楚国宫室之美,招“魂兮归来”。岑参此作言三方之恶,东、西、南为绝境,只有北方一条生路,招北客归去。岑参是个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人,且有较长期的从军边塞的经历,见多了各种奇观异景。人们评其边塞诗语奇、意奇,此文同样具有这个特点。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