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释义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鉴赏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及向皇帝献赋失败后,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诗首联回顾自己的一生。“遑遑”,忙碌的样子。用《列子•杨朱》“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诗人作诗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诗中用以自况,言其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这其实是愤激之语。了解了诗人的身世,来读这两句诗,便觉得诗的真实含义是:我一生发愤学习,却不被朝廷所用,落到这种可怜的田地。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意思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有表现力。“洛京”,即洛阳、长安。一个“厌”字,形象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旅寓长安、洛阳的恶劣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难怪诗人觉得厌烦。待烦了,只有离开。诗人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涤荡胸中的郁闷,熨平心灵的创伤。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诗人游吴越的路线是,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人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拟定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所以湖海并非泛泛之咏。“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用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只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一生为人傲岸,后来襄州刺史兼山南车道采访使韩朝宗打算向皇帝举荐诗人,韩朝宗要上京,派人请诗人同行,诗人正与朋友高谈饮酒,便回答说:“我正喝酒,顾不上!”“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难怪李白要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用陶渊明《责子》“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有的版本作“杯中酒”,乃是不知者妄改,诗味索然。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本来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青云得路。但是,怀才不遇,朝廷不用,蹀躞垂翼,一筹莫展,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既写了自洛之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塑造了一个落拓不偶、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富有表现力。这首诗词旨深厚,感情表达恰如其分。本来,诗人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

诗在选材和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之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具体而开阔。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两联跳荡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两联从虚处着笔,时间悠远,气象阔大。谁说孟浩然的诗只是一味自然呢,这首诗是“何等气魄”(李梦阳语)!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