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过秦楼 周邦彦
释义

过秦楼

周邦彦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鉴赏

这首词是抒写别情的,词人一上来就把自己沉浸在生动的回忆里。

那是一个初秋之夜,月儿像水洗过一般地清亮,凉风在树叶中飒飒地喧闹。(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化为蟾蜍。故以清蟾为明月的代语。凉吹即凉风,吹读去声。)其时,巷陌中行人渐少,马的嘶声、蹄声也开始断绝了。一起这三句,着墨无多,但既写了那位回忆中人物住处的门外景色,又写了那个值得回忆的季节和时间。

次三句由写景逐步转入写情,由写门外的自然景色转而写门内的人物神态。在秋凉夜静的时候,清幽的庭院中,那位姑娘闲着没有事干,就在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边,笑着追扑飞动着的萤火虫,甚至于把手中的画罗扇子都弄破了,足见其人之天真活泼,还不知道忧愁。“笑扑”二句,用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意。

以上写自己和情人共同欢乐地度过的美好夜晚。回忆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情事。“人静”以下,则由过去的回忆转入今日的相思。夜深人静,还是无法入睡,只好靠着阑干,看着计时器(铜壶)上的指针(更箭)不停地移动,时间不觉已经很长了。这“立残更箭”的过程,也就是回忆与相思的过程。这三句写的是今日的时间、地点和情事。以今昔对写,原是作者惯用的手法,但在这首词里,却表现得特别显露,如以今日自己之“凭阑”与昔日其人之“依井”相对,以今日自己之“愁”与昔日其人之“笑”相对,以今日自己之“立残更箭”与昔日其人之“笑扑流萤”相对,都是。

在这种两两相形、今非昔比的情况之下,自然不能不生出许多感慨来,这就有了写今天感慨的“叹年华”等三句。青春在飞逝中,情人在千里外,旧梦消沉,音书辽远,怎么不使人难受呢?“梦沉”承“年华一瞬”,“书远”承“人今千里”,而总付之一叹,故以“叹”字领起。

总的说来,上片是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处理的。首六句写昔日之乐,“人静”三句写今日之哀,“叹年华”三句抒今昔异同之感。

下片则换了一种手法,从彼此对比来写。

换头三句,先将自己的相思暂时搁在一边,而从传闻中所听到的对方消息写起。这是一层曲折顿挫。写所听到的对方消息,又不直写对方的相思之情,而只写对方由于相思而引起的日常生活的变化。这又是一层曲折顿挫。“见说”,犹言听说。“匀染”,指敷粉施朱,亦即梳妆打扮。听说她茂密的头发逐渐稀疏,以至于连琼玉的梳儿都怕用了;美丽的容颜日益消瘦,青铜的镜子也可以出面证明;这样,就渐渐地更懒得作时新的打扮了。但对于自己这方面来说,就是听到了这些,又有什么办法、什么用处呢?还不是白白地听了吗?以“空见说”三字领起“鬓怯”以下三语,其辞含蓄,其情凄婉。

接着,词笔又从人事宕开,转到景物。在黄梅天,地面总是湿漉漉的;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出虹,青苔也就愈长愈多。这时,院落之中,一架红花也已随风飞舞,变色了,凋谢了。这和从前的“清蟾”“凉吹”,“轻扇”“流萤”,是多么的不同啊!这三句明写春色阑珊,暗喻欢情消歇,借物言情,是二是一,故周济评为“意味深厚”。

在这以下,才正面写出自己的离情。《南史·江淹传》载淹少时梦见郭璞给了他一管五色笔,因此变得非常会写诗文,后来又梦见郭璞将笔收回,创作水平就大为降低,时人称为“才尽”。《世说新语·惑溺》载荀奉倩的妻子曹氏极美,曹氏死后,奉倩精神上所受刺激过大,不久也就去世。词人在这里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谁肯相信我的抑郁无聊是为了她以至于像江淹那样才思减退、荀奉倩那样神情伤耗呢?这也正是由于对方的音信,自己尚可得之于传闻;而自己的感情,对方却恐怕无从知道,所以才这么说。“谁信”,其实是怕对方不信,但也说得非常委婉含蓄。

“空见说”三句,写对方的相思之情,却从自己听到一些传闻落笔;“谁信”三句,写自己的离别之感,却从恐怕对方不知、不信着想,愈见彼此间阻之苦、愁恨之深。

结尾两句,谓抚今追昔,无可奈何之余,只有在天河——那条年年岁岁证明着牛郎、织女永远不变的爱情的天河——的光影之下,独自凝望着天畔的几点星星而已。写景即以抒情,语尽而情不尽。

陈洵在《海绡说词》中云:“换头三句,承‘人今千里’,‘梅风’三句,承‘年华一瞬’,然后以‘无聊为伊’三句结情,以‘明河影下’两句结景。篇法之妙,不可思议。”对于此词结构的分析,很是细致、正确。

对于周邦彦《清真集》的评价,古今论者分歧较多,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来。如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周词评价并不太高,而后来作《清真先生遗事》,竟将他比作诗中“集大成”的杜甫,就是一例。我们认为:这种矛盾大体上反映了周词本身狭窄贫乏的思想内容和其精美复杂的艺术技巧之间的矛盾。若就内容而论,就难以对它肯定过多;如以技巧而言,则周词上承柳永,下开史达祖、吴文英,在语言的运用、篇章的组织诸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如果要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这两方面都是应该顾到的。

以上这几首词,无论就题材或技巧来说,都是周词中习见的。通过对于它们的分析,大致可以知道:沉溺在日常生活,特别是个人爱情生活的狭小圈子里,不能自拔,使得这位很有才华,并在艺术上用过苦功的词人,只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虽然精美绝伦,但却缺乏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在技巧上,他善于挑选和锤炼语言,在前人的遗产中找到自己合用的字句,虽然有所自来,却并不生搬硬套;他善于安排结构,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层次曲折,给人以既完整而又变化的美感。其风格虽然纯属婉约一派,但并不以纤巧妥溜见长,而是时有沉郁顿挫、深厚质重之处,每于精丽中见浑成。这些,又都值得加以肯定和借鉴。

我们读了北宋婉约派诸名家的一些作品,不难看出,他们的词在题材和主题方面,描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即词人的恋爱对象,又大多是妓女。关于词何以多写男女爱悦之情,这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阐述。这里,试就后一点再作一点简单的解释。

反映在文学上的这一现象,也是历史的产物。在《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曾经为我们指出过在古代(对于我们所涉及的具体历史范畴来说,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婚姻和恋爱这些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主要特征。首先,他指出,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因而“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这在我国旧社会中,流行的说法和做法如所谓“门当户对”,“龙配龙,凤配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正是如此。其次,他还指出,由于上述情况,“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这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中,对于夫妻关系,重敬而不重爱,可以得到证明。梁鸿和孟光,相敬如宾,历来都被认为是一对模范夫妻,而张敞给妻子画过眉毛,就被人从汉代一直笑骂到清代。班昭《女诫·敬顺篇》说:“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这就说得很清楚,防止产生和加深情爱,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夫权。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控制之下,“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这样,作为婚姻的义务和附加物的夫妻之间的爱情,自然就更难于得到培植和滋生的机会了。其三,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产生的一夫一妻制,在男性中心社会中,事实上只是限制了妻子,而绝没有限制丈夫。所以对于男性方面来说,群婚制依然存在。“凡在妇女方面被认为是犯罪并且要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的一切,对于男子却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至多也不过被当做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点。”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的三宫六院到士人的一妻一妾的制度固然有法律明文规定,官妓、家妓以及其他形式的这种行业也都是公开的。一方面,婚姻不是爱情的产物,反之,爱情却是婚姻的附加物;另一方面,男性又有在自己的妻子以外公然地和广泛地接触另外一些女子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就必然使得男女之间,由于“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所构成的互相爱悦的条件,在非婚姻关系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所以,第四,恩格斯又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而在奴隶的爱情关系以外,我们所遇到的爱情关系只是灭亡中的古代世界的崩溃的产物,而且是与同样也处在官方社会以外的妇女——艺妓,即异地妇女或被释放的女奴隶发生的关系。”当然,我国与欧洲的具体历史情况有所不同,但他所说的现代观念的爱情关系,并不存在于由于正式婚姻而结合的夫妻之间,却反而往往存在于男性与之并无婚姻关系的妓女之间,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实际的(以及通过文学所反映的)情况相符合。

恩格斯上述的辉煌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典文学中有关写与妓女的爱情的作品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它不但告诉了我们,作家们所写与妓女恋爱的作品有其历史背景与客观原因,而且告诉了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所写的悲欢离合之情往往并不是虚伪的而是真挚的(当然,作品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自愿的,是以恩格斯所说的“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互相吸引为前提的。他对她们可以进行选择,而她对他们也是一样。(虽然她们的选择性可能小一些,有时纵然被迫不能选择,还可以“不将心嫁冶游郎”,而不至于受到像一个正式的妻子因此而受到的那种制裁、谴责和鄙视。)所以,归根到底,这些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乃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人们对于爱情的正当要求的不正当表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