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棫朴 诗经 | ||||||||||||||||||||||||||||||||||||||||||||
释义 | 雅·大雅 棫朴
注释 〔1〕芃(péng)芃:茂盛貌。棫、朴:两种丛生灌木名。 〔2〕槱(yóu):堆积。 〔3〕辟(bì):君。辟王:即君王的尊称。 〔4〕趣:通“趋”。 〔5〕奉:即捧。璋:是玉圭,臣下朝见国君时所执;一说璋指璋瓒,为祭祀时盛酒的器具,用玉制柄。 〔6〕峨峨:庄严貌。 〔7〕髦士:英俊之士。 〔8〕淠(pì):舟行貌。泾:水名,渭水的支流。 〔9〕烝:众。烝徒:指众船夫。 〔10〕于迈:于,往;迈,行也。 〔11〕师:周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2〕倬:广大貌。云汉:银河。 〔13〕章:一般都释为花纹,此处似亦可释为彰明之意。 〔14〕寿考:长寿。 〔15〕遐:通“何”。 〔16〕追(duī):“雕”的假借字。追琢:即雕琢。《诗集传》:“金曰雕,曰琢琢。” 〔17〕相:本质。 〔18〕勉勉:勤勉不懈。 〔19〕纲纪:治理。 鉴赏 和前几首诗一样,本篇也是赞美文王的。《毛诗序》说是写“文王能官人也”,“官人”就是举贤授能之意。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位道德高尚的国君,赢得人们的信任,因而天下贤士归附于他。姚际恒认为仅说“官人”不够,应是“文王能作士也”(《诗经通论》),“作士”就是培养人才,这也是符合诗意的。 全诗只有五章,二十句。通过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场面描写来活现人物,是本诗的特点。 首章以《诗经》常用的比兴起头,先写棫朴的繁茂,得以积下薪柴如山,引出君王德高望重,因而天下贤士归附。“济济”有的释为“庄严恭谨”,有的释为“威仪”,皆不准确。《诗集传》注为“盖德盛而人心归附趋向之也”,则“济济”当释为道德盛美。这是从原义众多引申而来的,这样也正和棫朴之繁盛相对应。《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此当可作“左右趣之”句的注脚。 二章描写周王朝中人才济济。通过祭祀场面的描写,用“奉璋峨峨,髦士攸宜”两句赞美贤臣的众多。三章则是兴兵的场面。以泾水中争流的百舸,由于众水手齐心协力而迅飞似箭,引出周王一下令出征,六军之士便准备为完成使命而赴汤蹈火,可见周王之得军心。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三章正是通过这两件大事的两种场面描写,反映出周王朝文武官员人才兴盛。 四、五两章,是比较具体描写周王的“作士”,即培育人才。 四章中先以天河起兴,无数颗明星组成横贯夜空的星河,辉耀六合。接着写周王的长寿,他在执政的长时间里,培育了无数英才。这里是以群星来比喻英才之多。方玉润说“以天文喻人文”(《诗经原始》),也说明周王的“作人”是和他在长时间里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史载,文王享年97岁。 五章的“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许多人都释为赞美文王的美德如金似玉。其实,这里写的是他培育人才的生动而形象的过程:他像细心的匠人,精心雕金琢玉,使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显露出高贵的品德。后两句说明也正由于他勤勉不懈地培育了无数人才,才能依赖他们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 本篇多处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如蓬勃生长的棫朴、争流泾水的飞舟、辉映长空的星河、光彩耀人的金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引发人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中的具体形象,虽大多写的是贤士,但他们如灿烂的群星,更衬托出周王这轮照耀中天的明月之伟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诗篇的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即使是写王,也用“辟王”“我王”“周王”。正如顾广誉所说“以尊言,曰辟王;以实言,曰周王;以亲言,曰我王”(《学诗详说》)。这种变化的词汇,使词汇带上较强的感情色彩,不致使人觉得枯燥无味。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