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荡 诗经
释义

《诗经·大雅》

荡荡上帝〔1〕,下民之辟〔2〕。疾威上帝,其命多辟〔3〕。天生烝民,其命匪谌〔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5〕?曾是掊克〔6〕?曾是在位?曾是在服〔7〕?天降滔德,女兴是力〔8〕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9〕,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10〕。侯作侯祝〔11〕,靡届靡究〔12〕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13〕,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14〕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15〕。既衍尔止〔16〕,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17〕。内奰于中国〔18〕,覃及鬼方〔19〕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20〕,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21〕,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2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1〕荡荡:任意骄纵、不守法度的样子。上帝:假托君王。

〔2〕辟:君王。

〔3〕辟:通“僻”,邪僻。

〔4〕谌(chén):诚。

〔5〕强御:凶暴。

〔6〕掊克:聚敛。

〔7〕服:任。

〔8〕女:通“汝”。

〔9〕而:通“尔”,你。秉:持,用。

〔10〕寇攘:寇盗攘窃。式:在。内:内部。

〔11〕侯:是,维。作:借为“诅”。祝:通“咒”。

〔12〕届:尽。

〔13〕炰烋:同“咆哮”。

〔14〕无陪无卿:与上句“无背无侧”都是说君上不明,暗昧蔽惑,背叛、倾仄之人不能明辨,陪贰、公卿良材不能善用。

〔15〕义:宜。从:纵。式:用。

〔16〕愆:过失。止:举止。

〔17〕人尚乎由行:尚且助长此种行为。由:犹“有”,助。

〔18〕奰(bì):怒。

〔19〕覃:延。鬼方:远方之国的通称。

〔20〕不时:不好。

〔21〕揭:举起。

〔22〕拨:“败”的假借字。

鉴赏

《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召穆公伤周室大坏”的诗,“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三家诗无异议。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其说可从。召公名虎,谥穆公。是周文王庶子召公奭之后,厉王、宣王时执政大臣,《国语》记载他曾劝厉王弭谤,可见其忧国忧民之情怀,本篇则是他用诗歌斥责厉王的真实写照。

诗共八章。第一章开篇即斥责君王暴虐,是以下各章的总目。其中的“上帝”实是影射周厉王。用“荡荡”“疾威”来指斥至高无上的君王,先声夺人,激情溢于言表,给全诗奠定了基调。

第二章到第八章,是对第一章的具体阐发。作者借文王斥责商纣的口气,逐层揭露厉王的罪过,总括起来就是:暴敛如狂,恣行无忌;迫害贤人,构祸朝中;敛怨为德,善恶不明;沉湎于酒,狂乱可憎;怙恶不改,朝政纷乱;废弃典刑,大命以倾;剥丧本根,国将不国。由于厉王的专制,以至于民怨四起,如蝉之鸣,如羹之沸,无时能静,无地能清。在国家濒于灭亡之际,召公忧心烈烈,大胆地向厉王敲响了警钟:“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个结尾极有力量,如同“豹尾”,振起全篇,扬起历史的灰尘。

此诗构思极为奇特,具有虚中见实之妙。吴闿生说:“此诗格局最奇,本是伤时之作,而忽幻作文王咨殷之语。通篇无一语及于当世,但于末二语微词见意,而仍纳入文王界中。词意超妙,旷古所无……然尤妙者,在首章凌空发议,末以‘殷鉴不远’二句结之,尤极帷灯匣剑之奇。否则真成论古之作矣,人安知其为借喻哉?”(《诗义会通》)吴氏之评恰到好处。这就是说,“咨女殷商”是虚写,“殷鉴不远”才是实意。如果没有“殷鉴不远”这一深意“出匣”,“咨女殷商”就会成为真正的虚笔,成为论古之作了。

此诗每章以“文王曰:咨!咨女殷商”领起,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一个代表着正义、忧国愤世、敢于斥君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他目击时事日非,“虽败坏已极而犹冀其感悟,庶几一改厥图,以臻于治,此臣子忧国爱君之心自有所不能已于言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但其忧国爱君之情仍有积极的意义。一首《荡》诗,不亚于一篇《召公谏弭谤》。同时,我们从诗中也可看出周厉王的形象:残暴、昏庸。贪暴是他的本性,这样的国君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国家能不灭亡吗?后来的事实不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第二章用四个“曾是”句作为排比,气势逼人,突出“贪暴”二字。第三章“不明尔德”“尔德不明”回旋其中,揭露厉王的昏暗不明。第六章用“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比喻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俾昼作夜”一语,寓意深刻,一方面说明君王不理朝政,黑白颠倒,纵酒无度;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黑暗,长夜漫漫,没有光明。此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等句已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名言警句了。

由于这首诗反映的内容与上篇《板》基本相同,是动荡社会的产物,也是动荡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后世人们就以“板荡”合称,代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即是此意。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