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代放歌行 鲍照 |
释义 | 代放歌行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迴?” 鉴赏 这是一首模拟乐府旧题的诗。《放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乐府解题》说:“鲍照《放歌行》云‘蓼虫避葵堇’,言朝廷方盛,君上好才,何为临歧相将去也。”这种解释与作品实际不太相符。这首诗当是通过小人与旷士的对比,揭露小人奔走权门、得意忘形、阿谀吹拍的丑态,赞扬旷士自甘贫贱、不趋炎附势的高尚情操。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四句开门见山,出语不凡。“蓼虫”是一种生长在辣蓼草上的昆虫,“葵堇”是一种甜菜。这句用东方朔《七谏·怨世》“蓼虫不知徙乎葵堇”的典故。王逸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也,以喻己修洁白,不能变志易行,以求禄位,亦将终身贫贱而困穷也。”鲍照正是用王逸之说,以“蓼虫”比喻坚持节操、不求禄位、甘愿终身困苦的旷士。只是因为《文选》六臣注作过“小人不知旷士之心,亦犹蓼虫不知葵堇之美”的解释,今人多说这两句诗是用蓼虫不识甘味比喻小人不知旷士之怀。李光地已经指出这种解释“浅露无味”。蓼虫甘愿处于辛辣的蓼草之上,避开甘甜的葵堇,惯于食苦而无怨言,正是旷士胸怀的写照。那班卑鄙龌龊的小人,只知蝇营狗苟,不顾廉耻,四处钻营,怎能理解旷士的襟怀和情操呢?这样开始就将旷士和小人置于对立的地位,单刀直入,有倜傥恢奇之势。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这八句写小人卑鄙龌龊的行动。在都城洛阳雄鸡刚报晓,皇宫禁门才打开的时候,那班官僚便冠盖相望,纵横而至,车水马龙,从四面八方来到洛城。他们腰间系着的素带在大风中飘扬,华丽的帽缨结聚着远方带来的尘埃,看上去好不威风,其实活现出他们趋炎附势、不惜远道奔驰的丑态,与《古诗十九首》中所谓“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一样,“写尽富贵人尘俗之状”(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他们奔走权门日中怎能停止,就是到了“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崔寔《正论》引汉安帝永宁诏)的禁止夜行的时刻还没有回去呢。诗人以时间为顺序,从“平旦”写到“日中”,再到“钟鸣”,使人想见小人奔走钻营,夜以继日,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写了小人们的龌龊行动,便转到写他们的卑鄙言论:“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迴?”他们说现在是盛世难逢,贤君爱才,英明的决断由天子做出,绝不会受到外嫌的猜疑。一言合理便可分珪受爵,片善应对亦能辞别草野。君主岂止是赐给你白璧,还将像燕昭王那样筑台于易水之旁,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贤士呢。这些阿谀奉承的言辞已经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在那班小人看来,时代那么美好,君主如此英明,进身这样容易,赏赐又那样丰厚,那是求之不可多得,而那些旷士却自甘贫贱,他们于是向旷士发问:你内心有何痛苦,为何面临仕途而迟疑不前呢?这一问,余味无穷,既照应了前面的“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又深化了小人卑鄙的阴暗心理,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永远无法理解旷士之怀的。问而即止,没有答语,而答语读者自能明白,真可谓妙在不言中。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