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今日良宴会 古诗十九首 |
释义 |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 鉴赏 本篇为《古诗十九首》之一,写诗人在一次宴会上由听筝弹奏新曲而引起的牢骚不平之感。 首四句写出宴会的热闹场面,意思是:在今天这个热闹的宴会上,欢乐的事情真难以一一说到,其中最令人感到快慰之事,即莫过于那筝所弹奏的不同凡响、沁人心脾的新的乐曲了!四句亦含及时行乐意,与下文的写牢骚不平之感是前后关合的。 “令德”四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说。清人朱筠《古诗十九首说》云:“‘令德’,犹言能者;‘唱高言’,高谈阔论,在那里说其妙处,欲令识曲者听其真,因而一般昏愦也就齐声谬赞起来,却含意而说不出其所以妙来。写沉溺之人如画。”这里,作为全诗抒情主人公的诗人与在宴会上高谈阔论的所谓“能者”以及“识曲者”“一般昏愦”“沉溺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未加明释。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注云:“‘令德’,贤者,指作歌辞的人。‘高言’,高妙之论,指歌辞。‘识曲’,知音者。‘真’,真理。所谓‘高言’和‘真’,都指下文‘人生寄一世’六句。”此亦未明注“贤者”“知音者”与诗人中间之关系。但余先生对全诗的意旨是这样注的:“这诗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托为阐明曲中的真意,发了一番议论。”这就很清楚,既然是诗人“听曲感心”,又既然是诗人“托为阐明曲中的真意”而“发了一番议论”,那么,诗中所谓“令德”(作歌辞的贤者)、“识曲”(知音者)便自然都是诗人之借托了。 是的,寻绎全诗语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的后六句乃诗人借托宴会座中的贤者之名为他所听到的“新声”填上的歌辞,此六句亦即诗人因听曲而具体感悟到的“高言”和“真”。不论原曲情调之悲欢如何,也不论原曲歌辞之有无,诗人听曲之所感只是如此。这“高言”和“真”意思是在说:人生一世,时光短暂,犹如被狂风卷起的尘土,顷刻就会消失。为什么不赶快捷足先登,去占据朝廷中的重要位置、享受荣华富贵呢?不要安守贫贱,落得坎坷辛苦一生啊! 清代桐城派诗论家方东树论这首《今日良宴会》的作法有云:“以求富贵为‘令德高言’,愤谑已极,而意若庄,所以为妙。而布置章法,更深曲不测。言此心众所同愿,但未明言耳;今借‘令德高言’以申之,而所申乃如下所云云,令人失笑而复感叹,转若有味乎其言也。”(《昭昧詹言》卷二)这无疑是对作者的艺术构思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所做出的鞭辟入里的分析。由诗的末一句我们得知,这首《今日良宴会》的作者不外是东汉王朝末期身处“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