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苕之华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苕之华
注释 〔1〕苕(tiáo):即凌霄,又名凌苕、紫葳。 〔2〕牂(zāng)羊:母羊。坟:大。 〔3〕罶(liǔ):捕鱼具。置于水中,鱼经过即捕得之。《小雅·鱼丽》:“鱼丽于罶”,《毛传》:“丽,历也。” 鉴赏 《苕之华》,写的是大饥荒。根据《毛诗序》,它产生于西周末年那一忧患的年代。 “苕之华,芸其黄矣。”凌霄花儿,盛开得多么的鲜黄哟。“黄”之一字,透射出诗人对凌霄花盎然生意的一份敏锐感觉。“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紧接着的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一份关照。忧至于伤,可见其忧之深重积久。上下四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内心同样敏锐的察照,自然的生机与内心的忧伤,形成强烈的反差。 “苕之华,其叶青青。”青青之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旺盛的象征。可是这生命的旺盛,如今是只属于自然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到了悲呼不如无生的境地,人生之悲惨、心灵之痛苦,显然已达到人类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所谓“知我如此”,究竟状况如何?且读下章。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此二句意象极突兀,极奇特。母羊瘦小得只突出个大脑袋。那母羊默默地,全然是一副病态。这一特写画面,隐然意味着大地已无青草。三颗大星映在捕鱼罶中的水面。那水面静静地,绝对是纹丝不动。这一特写画面,分明默示了水中鱼虾已尽。两幅画面别具匠心,具有一种恐怖之感、惨淡之“美”,是饥饿的象征,是大饥荒的象征。“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朱熹《诗集传》),这才是当时自然界的真相。上二句言自然万物,下二句言人类社会。“人可以食,鲜可以饱。”人人都可以吃,可是极少有人能吃得饱。当时人们吃的是什么东西,可想而知。更何况,连那些东西也吃不饱!此二句,是大饥荒年代人类所发出的极其沉痛的呼号。透过惨淡的画面和沉痛的呼号,我们要看到那忧患的时代。 《苕之华》属诗学传统所说的变雅之诗。体会“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等诗句,诗人所忧伤的似不仅是饥荒。《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悯)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悯)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其说很值得重视。《朱子语类》指出:“周家初兴时,‘周原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