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声赋 欧阳修 |
释义 |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3〕,忽奔腾而砰湃〔4〕,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予曰:“噫嘻〔10〕,悲哉〔1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12〕?盖夫秋之为状也〔13〕:其色惨淡〔14〕,烟霏云敛〔15〕;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6〕;其气栗冽〔17〕,砭人肌骨〔18〕;其意萧条〔19〕,山川寂寥〔20〕。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21〕,佳木葱茏而可悦〔22〕;草拂之而色变〔23〕,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24〕,乃其一气之余烈〔25〕。夫秋,刑官也〔26〕,于时为阴〔27〕;又兵象也〔28〕,于行用金〔29〕。是谓天地之义气〔30〕,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1〕。故其在乐也〔32〕,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33〕,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34〕,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35〕。百忧感其心〔36〕,万事劳其形〔37〕,有动于中〔38〕,必摇其精〔39〕。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40〕,黟然黑者为星星〔4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42〕,欲与草木而争荣〔43〕?念谁为之戕贼〔44〕,亦何恨乎秋声〔45〕!” 童子莫对〔46〕,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47〕,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悚(sǒng)然:吃惊的样子。 〔3〕淅沥(xī lì):象声词,形容雪、雨、风等的声音。这里形容风声。萧飒(sà):风吹树木所发出的声音。 〔4〕砰湃(pēng pài):同“澎湃”。波涛冲激声。 〔5〕 〔6〕衔枚:古时行军兵士口中衔枚,以防喧哗。枚,形状像筷子。疾走:急行军。 〔7〕童子:少年男仆。 〔8〕之:代秋声。 〔9〕明河:明亮的银河。 〔10〕噫嘻:感叹声。 〔11〕悲哉: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12〕胡为:为何。 〔13〕为状:呈现出来的样子。 〔14〕惨淡:阴暗无色,景象凄凉。 〔15〕烟霏云敛:烟飞云收。烟,烟雾。 〔16〕日晶:阳光灿烂。 〔17〕栗冽:寒冷。 〔18〕砭(biān):治病用的石针。 〔19〕萧条:凋零。 〔20〕寂寥:静寂空旷。 〔21〕丰草绿缛(rù):茂密的草碧绿繁茂。 〔22〕葱茏(lóng):草木繁盛。 〔23〕拂:吹拂。 〔24〕摧败零落:摧折、凋落。 〔25〕一气:秋气。 〔26〕刑官:周代设六官,以司寇为秋官,掌刑狱。唐武后以刑部为秋官。 〔27〕于时为阴:时,时令,即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28〕兵象:用兵的象征。 〔29〕于行用金: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四时,秋属金。 〔30〕义气:秋、冬为天地之义气。 〔31〕实:动词,结果实。 〔32〕乐:音乐。 〔33〕商,伤也:商音是悲伤的声音。 〔34〕夷,戮也:夷就是杀戮的意思。 〔35〕灵:灵性。 〔36〕感:触动。 〔37〕形:形体。 〔38〕中:内心。 〔39〕摇:撼动。精:人的精神、元气。 〔40〕渥(wò)然:润泽的样子。 〔41〕黟(yī)然:黑。星星:鬓发花白。 〔42〕质:人的肉体。 〔43〕荣:繁盛。 〔44〕戕(qiāng)贼:摧残。 〔45〕何:何必。 〔46〕莫对:不回答。 〔47〕唧唧:虫鸣声。 鉴赏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早年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因而屡遭贬谪,做过多年地方官。后回朝任职,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晚年政治上趋向保守,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卒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以散文的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赋,流传下来不过十篇,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秋声赋》。 日本铃木虎雄在他所著的《赋史大要》中,对欧阳修在中国赋史上的地位,评论说:“自律赋除去排偶、限韵二拘束”,“成文赋开山之功。”这话有一定道理。汉代大赋,铺排扬厉,雕缋满眼。至六朝骈赋,唐宋律赋,崇尚骈偶,讲究格律,虽对偶工整,整饬有法,但往往堆砌词藻,滥用典故,过于雕琢,失之板滞。到欧阳修,采用散文笔法作赋,骈散结合,参以议论,融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为一体,为赋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而《秋声赋》就是这类文赋的代表作。 《秋声赋》可以说是一件精致完美的艺术品。欧阳修这位艺术巨匠在雕琢这件艺术品时,充分调动了种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可谓匠心独运,异彩纷呈。这篇赋的特色之一,就是层次分明,结构紧严,处处注意了过渡照应。欧阳修不愧为大手笔。文章一开头,即以先声夺人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调动起来,引人入胜,使人惊醒。接着,作者即以生动的笔墨,运用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比喻,对无形的秋声作了形象而逼真的描绘。 赋体的演变,由古而骈而律,“宋参议论成章,又变为文赋。”(仇兆鳌语)而首开风气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即景抒情,借景议论,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使整篇赋带上了思辨的色彩。 在《秋声赋》中,作者着意刻画和渲染的是自然的秋天和人生的秋天,而这二者和谐地融合为一个肃杀深邃的意境。为了描绘和突现这一意境,作者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上面讲到的,主要的还有:一、虚实相生的手法。无形的秋声是虚,而“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是实;秋为“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是虚,而“秋之为状”是实,其色、其容、其气、其意,都是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人之由盛而衰是虚,而“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实。这样虚实并举,虚实相生,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二、运用形象化的比喻。秋声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而作者却用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等生动比喻,把它物象化了。夜起波涛,汹涌澎湃,听来分外清晰;风雨交加,骤然而至,使人格外惊心动魄;而“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则表现了秋声的肃杀森严。这三个比喻,生动而又逼真地表现了秋声的声、势、威,从而把无形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文字精美,语言畅达,充满诗情画意。句式长短参差,错落有致,最短的一句一个字,最长的九个字,加之许多感叹词的插用,就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人沉浸在对秋夜秋声和人生的凄寂而严峻的审美思考之中。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