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渔父辞剑赋 宋言
释义

渔父辞剑赋

宋言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1〕,赖渔父兮停桡在兹〔2〕,既横流而济矣〔3〕,因解剑以酬之〔4〕。厚意殷勤〔5〕,何惜千金之赠;高情特达〔6〕,竟陈三让之辞〔7〕

稽其去国无途〔8〕,迷津独立〔9〕,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10〕,顾盼而渔舟可入〔11〕。忧心尽展,凭刳木以何虞〔12〕;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13〕。繇是拂拭青萍〔14〕,披陈素诚〔15〕:“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16〕。”拔三尺之荧荧〔17〕,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18〕,掌上风生。

叟乃莞尔兴言〔19〕,搘颐话志〔20〕:“本期浩淼以排难〔21〕,讵可怆惶而徇利〔22〕?酬仁报惠〔23〕,诚多公子之心〔24〕;害义伤廉〔25〕,且异老夫之意〔26〕。况乎楚令方急〔27〕,严刑且陈〔28〕;尽索奔亡之党〔29〕,先诛隐匿之人〔30〕。若以爵禄为念〔31〕,荣华是亲〔32〕,则械尔躬而赴国〔33〕,持尔剑以防身。整棹西归〔34〕,自受执珪之赏〔35〕;论功北面〔36〕,宁亡切玉之珍〔37〕。盖由恻隐为心〔38〕,艰危是济〔39〕。方图散发之乐〔40〕,岂假吹毛之锐〔41〕?”情高而俗虑难量〔42〕,语罢而鸣桹忽逝〔43〕

连环吐月〔44〕,空临玉匣之间〔45〕;一叶乘风〔46〕,渐入寒烟之际。岂不以识达精微〔47〕,言穷是非〔48〕,弃霜刃以长往〔49〕,弄云涛而不归〔50〕。寂寞岩烟〔51〕,沉东流之渺渺〔52〕;凄凉浦树〔53〕,含落日以依依〔54〕。异乎义立一朝〔55〕,名超万古,决云之异状徒逞〔56〕,皎日之深诚不取〔57〕。则知美范蠡而述鲁连〔58〕,信斯人之可伍〔59〕

注释

〔1〕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时楚人。湄(méi):水草相接的岸边。

〔2〕赖:依靠。桡(ráo):桨。

〔3〕济:渡水。

〔4〕因:于是。

〔5〕厚意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6〕高情特达:情操高尚特出。

〔7〕陈:陈述。三让:三次谦让。

〔8〕稽:考查,考求。去:离开。

〔9〕迷津:迷失津渡。津,渡口。

〔10〕相哀:这里偏指渔父对伍子胥的哀怜同情。

〔11〕顾盼:四处观望。

〔12〕凭:凭借。刳(kū)木:指船。

〔13〕及:到达。

〔14〕繇(yóu)是:由是。青萍:古代宝剑名。

〔15〕披陈:披露。素诚:平素蓄积的诚意。

〔16〕顾:念。提携:帮助。

〔17〕三尺:指剑。荧(yíng)荧:剑光闪烁。

〔18〕七星:北斗七星。

〔19〕叟:老人。莞(wǎn)尔:微笑。兴言:发言,说话。

〔20〕搘颐(zhī yí):以手托颊。话志:言志。

〔21〕浩淼(miǎo):广阔无边。

〔22〕讵:岂。怆惶:同“仓皇”、“仓惶”。徇(xùn):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死,通“殉”。

〔23〕仁惠:恩惠。

〔24〕诚:的确。多:推重,称许。

〔25〕义:节义。廉:品行方正。

〔26〕且:连词,表转折之意。异:不同。

〔27〕楚令:指楚国逮捕伍子胥的命令。方:正。

〔28〕且:将要。陈:陈列,布置。

〔29〕索:寻找,搜捕。党:党羽,同伙。

〔30〕隐匿:隐藏,窝藏。

〔31〕爵禄:爵位和俸禄。

〔32〕亲:爱,亲近。

〔33〕械:枷锁、镣铐一类刑具,引申为拘系。躬:身体。赴国:指押往楚国。

〔34〕整:整治,整理。棹(zhào):船桨,也指船只。

〔35〕执珪:春秋时诸侯国爵位名。以珪赐给功臣,使持珪朝见,因称执珪。珪:古代贵族举行重大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叫做“圭”。

〔36〕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北。

〔37〕宁:岂。亡:通“无”。切玉:割玉,形容刀剑极其锋利。

〔38〕盖:表原因之辞。由:因。

〔39〕是:语助词。济:接济,帮助。

〔40〕图:想,谋划。散发: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

〔41〕假:借助。吹毛:极言刀剑锋利,向剑刃上吹毛试之,其毛自断。

〔42〕俗虑:世俗的想法。量:衡量。

〔43〕鸣桹(láng):敲打船舷作声。桹,捕鱼时用以敲船的长木条。逝:去,往。

〔44〕连环:连结成串的玉环。这里形容月之团圆光洁如玉环。

〔45〕临:照临。玉匣:玉制之匣。这里指剑鞘。

〔46〕一叶:指小船。

〔47〕识达精微:见识达到精妙深微的境地。

〔48〕言穷是非:言论穷究尽是非道理。穷:极,尽。

〔49〕霜刃:刀刃锋利而白,这里指剑。

〔50〕弄:游耍,游戏。云涛:云雾波涛。

〔51〕岩烟:岩峦间的烟云。

〔52〕渺渺:水广远之貌。

〔53〕浦:水滨。

〔54〕依依:依恋。

〔55〕一朝:一时。

〔56〕“决云”句:谓徒有一幅不同凡俗的样子。决云:犹“干云”、“凌云”,喻清高拔俗、鄙弃功名利禄之志。徒逞:徒然地表现出。

〔57〕“皎日”句:谓毫无信誉真诚可言。皎日:古人发誓之辞,常指皎日以作证。

〔58〕美:赞美。范蠡(lí):字少伯,春秋末仕越为大夫。鲁连:又称鲁仲连,战国时齐国高士。

〔59〕信:确实。斯人:此人。指渔父。伍:同列,等辈。

鉴赏

宋言,字表文,初名岳,屡举不中,遂改今名。里居及生卒年不详。大中十二年(871)登进士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宋言赋》一卷,《全唐文》仅存三篇。除此篇外,有《效鸡鸣度关赋》《鹤归华表赋》都是以古事为题的律赋。

律赋是在近体诗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赋体,为唐宋科举考试所采用。它要求对偶工整,音韵和谐。一般在题目之外,另出数字(通常为八字)为韵脚,如本篇即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一般说来,应试的时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较易束缚作者的才华,作品较易流于浮泛。但由于此篇所取材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就脍炙人口,富有历史意味和传奇色彩,因此作者仍然能够在骈四俪六的清词丽句中,形象地揭示出其固有的思想内涵,而不失之平庸。

有关伍子胥的许多故事被后代诗文、戏剧广为歌咏传诵。赋中所写的这一情节梗概如下: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奢、伍尚被杀,伍子胥辗转奔亡吴国,途中经昭关(故址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小岘山,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通要冲),关吏欲捉之;逃至江边,江上适有一渔父,乃驾船渡之。“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千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耶!’不受。”(参见《史记·伍子胥列传》)本赋即根据上述片断铺衍成文。

全赋以赞美渔父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为主题,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破题,直捷扼要地说破题目要义。第二、三两段以子胥与渔父对话的形式,分别写酬剑与辞剑。写赠剑者的千金相报、慷慨悲壮,正衬托出辞剑者的见义勇为、肝胆照人。第四段因事发议,为结题。作者把勇于助人、不图厚报的渔父与一正一反两种人物作比照:一是那些表面清高骨子里却趋利若鹜、沽名钓誉的虚伪的假隐士,指出渔父与之迥异其趣,一是范蠡、鲁仲连之类功成而退、不为冠冕羁束的高人奇士,指出渔父完全应当与之相提并论。

作品着力描绘了一个清高拔俗、潇洒澹荡的渔父形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纷争的社会土壤上,产生过许多类似于此的隐士形象,如《论语》中的长沮、桀溺、荷筿丈人,《楚辞·渔父》中的渔父等。他们或隐于山林,或耕于田园,或泛于江湖,或游于市朝,大多表现了一种任情适意、与世浮沉的消极人生态度。而本文渔父则既具有急人之难、扶危济困的侠士义举,又具有淡泊利禄、笑傲江湖的隐者风度。这两种品格加起来,使这一形象更富有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理想色彩,更适合一般知识分子进退出处的口味。

限题的律赋通常以发挥题义为主,但此赋并未单纯地以议论行文,而是夹叙夹议,亦情亦景,使议论融于形象之中,赋予说理以情采。如写渔父“莞尔兴言,搘颐话志”的神态,简洁生动,神情毕现。写渔父击船而歌,在皎洁月光、朦胧寒烟中乘风而去,与山水云树为伴,不仅描写了渔父幽美自在的生活环境,而且更好地映衬出了渔父那飘逸高蹈的风采和情怀,读之不禁使人有俗虑全消之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