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静女 诗经
释义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鉴赏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物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静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个女子,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着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找不见那个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个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乃是一个天真、活泼而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男子。他想,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走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第二章,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从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个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性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怿”句,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为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的性格来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双关地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自己喜爱得不得了。这里是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给他礼物的人。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赠送;“洵”,实在。是说女子又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炜”,有光彩。)更加进了一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同“汝”。)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依约相会时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何逼真和生动!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姑娘的故意惹逗,躲藏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其事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探其对自己的情意,显示了自己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练,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以及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