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调·殿前欢】阅耕亭写怀(十首其一、二、八) 杨廷和 |
释义 | 【双调·殿前欢】 阅耕亭写怀(十首其一、二、八) 阅耕亭,一溪流水两池平。爱莲不减濂溪兴,花艳轻盈,沧浪可濯缨。野唱宜闲听,渔笛还相应。诗情逗我,我逗诗情。 阅耕亭,阅耕亭上看农耕。村歌社鼓声相应,四望都青,青苗不辨名。喜的是人工并,又喜是秧苗胜。秋成庆我,我庆秋成。 阅耕亭,一花一草自经营。某丘某水皆幽胜,半是天成,菰蒲渐渐生。竹树看看盛,桑梓人人庆。多情是我,是我多情。 鉴赏 杨廷和的《阅耕亭写怀》十首写于作者被削职为民之后。作者居相位十年,谏诛刘谨等奸佞,整肃朝纲,多有建树。嘉靖三年(1524),在“大礼”之议中,廷和因忤帝意,乞归休,竟被削职为民。虽经历坎坷,但此曲写阅耕亭的风物情致及闲适生活等,竟恬淡冲和,无丝毫焦躁郁怒之气。此处所选三首,依次为原组曲十首中的第一、第二、第八首。 第一首里的“爱莲不减濂溪兴”是说自己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那样喜爱莲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乃“花之君子”(见宋周敦颐《爱莲说》),作者自称爱莲,也是以此表明坚持气节、拒绝随波逐流的立场。战国屈原的《渔父》篇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篇中的渔父以此语劝谕屈原和光同尘、与时俱迁。此曲只标举“沧浪可濯缨”,而舍弃“沧浪可濯足”的另一选择,无疑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孤标傲世、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因对固有的原则与理念十分坚定,所以尽管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作者的内心仍然是可以安详宁静的。面对“花艳轻盈”“野唱”与“渔笛”的逗引,作者诗情焕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首曲子重点写在阅耕亭上看农耕的情形。为了祭祀土神、祈祷丰收,古人往往会在社日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此曲中“村歌社鼓声相应”一句写的便是社日娱神的热闹场面。耳畔鼓声喧阗、村歌缭绕,骋目四望,只见田野里一片翠绿。远眺之下,虽不能一一辨认各种庄稼的名字,但青苗茁壮,想来丰收在即。稻田里又有农民正在忙碌,大伙儿集体劳作,充分发挥着团队协作的精神,这种情形令作者由衷地欣喜。另一桩可喜之事则是:秧苗富余,农民不必为种子不够的事情发愁。此曲所写的农耕生活热闹、和谐、充满了勃勃生机,曲子亦因之而洋溢着欢快的情调。 前两首曲子无论是写沧浪、野唱、渔笛,还是写村歌社鼓、青苗、人工,皆是聚焦于阅耕亭外部环境的美好;第三首(原为组曲中第八首)曲子则是立足于阅耕亭的内部环境,写作者的幽居生活。可以看到,作者的居所环境极其简陋,其中既无巧夺天工的假山奇石,也无名贵的花草树木,更无珍禽异兽,有的只是“半是天成”的丘水及逐渐茂盛的菰蒲、竹树与桑梓。但作者并未因环境的简陋而放弃对美的追求:他不仅亲自经营“一花一草”,而且想必又对丘水有一番设计,使其在“天成”之余,充满自己的巧思;眼看着亲手栽种的竹树、桑梓长势可人,作者心里充满了喜悦。此曲写作者对美的经营与追求,实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自足与自在,其旨趣是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游记小品相通的。 以上三首曲子皆叙写了作者在阅耕亭的闲适生活,但所表露的情怀又各有侧重,反映出作者宁静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支曲子皆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作品风格朴素而耐人寻味。每支曲子的末二句组词新巧、饶有趣味,且对本曲的内容和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概括作用。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